新时代地方志信息化建设随想
摘要: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地方志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树立电子化和规范管理意识,充分利用电子技术,认真集存志书电子文件,并将其纳入志书档案管理。方志地情网建设与发展,只是地方志系统信息资料库和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随着地方志系统电子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不但要建成相对完善的地方志系统信息资料库和数据库,还要利用地方志系统信息资料库和数据库,进行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地方志信息化地情网
早在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就强调要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地方志作为纵贯古今、横陈百业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更显现出地方志工作的重大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史志工作的指示,深切感受到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通过修志,传承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是地方志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与思考,我谈几点感受,与同仁探讨。
一、要重视地方志信息化工作,树立地方志成果信息化意识
做好原有方志成果的信息化处理和未来方志成果信息化资料集存整理,顺应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开发和利用方志成果提供方便。我从事《楚雄州年鉴》编纂工作多年,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早在2009年,我曾经提出建设“一网两库”,即建设方志地情网、方志电子数据库和地情资料库的设想,而且随着“方志地情网”建成上线运行,开启了方志地情信息化建设新篇章。可惜后来经历了种种变故,方志地情网停运了,方志地情信息化建设也随之中断,甚至连曾经奋力收集的信息资料和正在奠定的信息化基础工作也付之东流,所获信息资料和介质不知所终。如今,地方志又开启“十业并举”工作目标,但方志网络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在我们这里却仍然只有提倡,而没有被列入实实在在的规划与建设实施中,只是以受众范围不大的微信平台宣传地方志, 至多只能算作行业信息宣传或者新媒体推介,根本无法与网站和信息化,甚至“一网两库”式的方志信息化建设相提并论。
方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基础性工作,除了常规的每年集存出版的年鉴、志书,还有各种相关地情资料的电子信息文件,如各版志稿、年鉴、地情文稿,地方志系统若干代、几轮修志形成的文字、图片、表格,甚至影像电子文件资料,都应该通过扫描或者相关技术处理,使之转化为电子信息文件,按照电子文件及规范进行编目和分类,并以一定媒介载体形式给予保存,达到科学、合理地分类归档,并适当开发利用的目的。
在方志地情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相关对策的思考中,我深刻认识到,加快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利用地方志资源建立地情信息库是方志地情网建设的目标。要建设方志地情网,逐步形成地情信息库、地情研究中心,就必须面对地方志系统实际和困难,积极努力,上下密切配合,团结一心,分期实现既定目标。
二、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努力推进方志地情网建设与发展
地方志系统建设方志地情网和地情资料库的设想由来已久,但在具体落实中,面临许多困难。一些地方志系统电子化建设和资料集存制度不健全,存储管理分散、存储介质种类多,没有向规范、统一的管理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老式存储介质,随着老式电脑逐步淘汰,读取使用越来越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转存,也许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读取设备了,这些用老式存储介质存储的丰富资料,也就没有了保存价值,资源就会白白浪费,这样不但损失了资源,还在经济上造成相应损失。从州、县(市)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保存状况看,地方志系统的方志、年鉴、地情资料成果能直接利用的部分不多,大量资料需要重新录入,并作相应技术处理。处理、转存老式存储介质存储的电子资料,将其尽快直接利用于网络建设中,是一条便捷途径,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经费。全州若干亿字地方志成果资料,需要重新录入,所花费的经费和时间都是非常巨大的,只能通过合理规划,逐年分期录入,弥补完善。
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充分整理、利用好地方志系统现有电子文件资源。地方志系统现有电子文件资源保存介质种类较多,格式复杂,必须做好转存工作,使之便于利用。各年度的电子文件存放分散,不便于统一管理使用,有必要制作相应备份,登记清册,妥善保管存储介质。由于志书排版系统多样性,各部志书排版系统不同,生成的电子文件也各不相同。还有同一排版系统用不同版本软件排版,生成的电子文件也不尽一致,只能通过制作、备份相应的大众化常用电子文件格式,才能为今后利用提供方便。在方志地情网建设与发展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志书电子文件,并对志书电子文件作相应统一备份处理,全面清点、整理现有志书电子文件,认真清册登记,妥善保管。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跟上时代步伐,树立电子化和规范管理意识,充分利用电子技术,认真集存志书电子文件,并将其纳入志书档案管理。从地方志系统实际情况看,地方志部门都购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及其外部设备,也在电子化编纂中迈出可喜步伐。但由于编辑人员掌握、应用电脑技术程度不同,特别是部分县(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对电子化编纂技术和认识存在一定差距,对志书电子文件档案收集、整理重视不够,有的干脆就没有收集志书排版文件意识,使花小力气就能为今后发展提供方便的志书电子档案流失。有的对电脑技术在方志编纂工作中的应用存在偏见,甚至把一些志书出版印刷时间后延,归责到依赖电脑编辑上,出现自己不学无术,却还要指责别人的不正常导向,极大地影响了电子技术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必须纠正这种错误导向。我们必须理清思路,转变观念,迎头赶上现代科技发展潮流,树立电子化建设意识,在今后的地方志编纂工作中,重视志书电子文件管理,建立健全志书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志书电子文件档案完整保存,便于使用,更好地发挥志书存史、资治作用。
创造条件做好早期出版的志书、年鉴和地情书录入工作,为做好地方志成果电子化开发作准备。方志地情网建设与发展,只是地方志系统信息资料库和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随着地方志系统电子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不但要建成相对完善的地方志系统信息资料库和数据库,还要利用地方志系统信息资料库和数据库,进行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开发利用。一切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志书、年鉴和地情书电子文档,都要以电子文档做基础。做好早期出版的志书、年鉴和地情书的录入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各地方志工作机构都要重视这项工作,要完善制度,建立电子数据介质存储档案,规范电子档案管理。要积极配合方志地情网建设,争取条件,加入地情网络系统。在今后工作中,注意集存志书排版文件电子档案,积极整理信息资料,提供方志地情网使用。如果按照电子信息资料归档储存规律,认真做好编目和集存,也能为相关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方便。
(作者系云南省《楚雄州年鉴》编辑部周能汉)
(原文载于《新疆地方志》201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