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地情资料库 > 安康旧志 > 正文内容

旧志成果

作者: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03-21 00:00    

第一章 州、府旧志

一、州、府旧志概况

安康有史料记载的州、府旧志有8部,遗失4部,现存4部。遗失的4部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创修金州志》,郑福纂修;嘉靖丁亥(1527年)《补修金州志》,郑琦主修;万历乙末(1595年)《改修兴安州志》,胡天秩主修;万历丁已(1617年)《重修兴安州志》,许尔忠主修。现存4部是:《兴安州志》《兴安府志》《续兴安府志》《重续兴安府志》。

二、现存州、府旧志简介

1、《兴安州志》(刻本),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王希舜纂,现存于汉滨区图书馆。全志共1430页,约20万字,志首序言12篇,跋1篇,正文分志28卷。卷1:天文、疆域、建置、山川;卷2:公暑、城池、学校、祠祀、田赋、户口、关梁、堤堰、古迹、兵防、风俗;卷3:职官、名宦、乡贤、孝义、节烈、选举、武科、人物、寓贤、土产、灾异、仙释。该卷专设了“土产志”,分谷类、蔬类、菜类、花类、木类、药类、货类、禽类、兽类、鳞类、介类,全面反映了农、林、牧、渔、药情况卷;4:艺文,该卷设碑、堤、坛、祠、院、仓、山、庙、传记等35篇,诗100首。全志符合志体,内容简明扼要,注重文字修饰,有较强的可读性。

2、《兴安府志》30卷(刻本),清乾隆五十三年(1789),知兴安府事李国麒编。现存于汉滨区图书馆。全志1116页,约20万字,分13册30卷。1图13志为:府总图,地理、建置、山川、食货、职官、名宦、学校、祠祀、选举、人物、史事、艺文、古迹。在沿革表中记载了夏代至清代兴安府和所领各县的史迁情况。“土产志”不仅记载了地产谷、果、蔬、木、花、禽、兽、鳞等247种,还记载了货属22种,包括了对金、铅、碧瑱、青瑱、石膏、石绿、硃砂、漆、木耳、蚕桑、茶、香菌等的产地及产量的介绍,对后人利莫大焉。

3、《续兴安府志》八卷(刻本),清嘉庆十七年(1812),兴安知府叶世倬著。现存于汉滨区图书馆。全书308页,约6.5万字,4册8卷,12个分志。卷1疆域志、建置;卷212个分志;卷3职官志;卷4学校志、书院志、选举志、乡饮志;卷5昭忠志;卷6义烈;卷7艺文;卷8补遗。食货志中记载了汉阴、安康、平利、旬阳、石泉、紫阳、白河等县的户口人丁。职官志中除记载其他官员外,还记载了兴安府学教授9人,照磨20人。其余各县训导41人,教谕20人。艺文志中叶世倬作《养蚕须知》,大力倡导安康兴桑养蚕,利国利民。

4、《重续兴安府志》二十五卷(稿本),民国三十三年(1944),鲁长卿纂。1982年发现于北师大图书馆,现存于汉滨区图书馆。全书共720页,约39万字,13册25卷19分志。上承叶世倬纂《续兴安府志》,详细记载了清嘉二十一年(1812)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共132年间安康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交通等,内容翔实,文字简练,篇目设计比较详细,每志前约有一小段文字叙述。卷1疆域、建置;卷2食货;卷3职官;卷4学校;卷5昭忠志;卷6社会志;卷7慈善志;卷8交通志;卷9实业志;卷10名宦志;卷11人物(一)列位;卷12人物志(二)、忠节;卷13人物志(三)、孝义;卷14人物志(四)流寓;卷15人物(五)节妇、贤女;卷16人物(六)烈妇、烈女;卷17人物(七)孝妇、孝女;卷18经籍志(一)经史;卷19经籍志(二)子集;卷20金石志;卷21纪事志;卷22艺文志(一)文;卷23艺文(二)诗;卷24拾遗志;卷25补遗。

第二章 区、县旧志

第一节 汉滨区:

一、汉滨区旧志概况

汉滨区(原安康县)有史料记载的旧县志有3部,分别是《安康县志》《续安康县志》《安康乡土志》,均得以留存至今。

二、现存旧志简介

1、《安康县志》二十卷(刻本),清嘉庆二十二年(1815)刻刊。咸丰三年(1854)重刊,郑谦,王森文纂,现存于汉滨区图书馆。

全志444页,约8万字,20卷,有叙、纪1、图3、表4、考3、略1、传4、文征4。卷1皇朝编年纪(附前代)、卷2兴地图、卷3建置图、卷4水利图、卷5沿革表,续卷职官表上-下,卷7选举表,卷8阵亡官弁英勇表,卷9与地考上-下,卷10建置考上-下,卷11食货考,卷12政略,卷13人物传,卷14列女传,卷15阙访传,卷16前志传,卷17文征甲集,卷18文征乙集,卷19文征丙集,卷20文征丁集。

2、《续安康县志》 原12卷24志,现存职官、人物、艺文三志五册(稿本)、民国三十年(1941)张紫樵纂,现存于汉滨区志办内。现存稿本共320页、约7万字,原稿目录为12卷24志。卷1舆图志(安康全图、安康现境图、四方分铺分图、城垣图、衙署图、堰工图);卷2疆域志(记、考、表、山川);建置志(城池、衙署、堤工);卷3职官志(附名宦);卷4田赋志(户口、民屯、课程、仓庾、蠲赈);征槯志、学校志;卷5选举志、营制志、交通志(驿传、桥渡、道路、船运、邮政电报附);卷6水利志、物产志、钱币志、慈善志、祀典志;卷7宗教志、经籍志、古迹志(金石附),商业志、实业志、团警志;卷8纪事志(兵事、祥异、礼俗);卷9人物志(乡贤、将吏、文学、孝友、义行、忠节、附殉难表、流寓、方使、仙释、寿征、革命烈士;卷10人物志(烈女附表);卷11艺文志(疏牍、考证、序、跋);卷12艺文志(文论、诗歌)。

3、《安康乡土志》 不分卷(石印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荆仞仟编,现存于汉滨区志办。全志192页(32K),约1.2万字。该志无目录,按问题记载,共分43节:安康概略、安康開化及沿革、安康四境交界之距离、安康通陕之道、安康行政区分及铺名、安康治域(北城)、安康南城、安康堤防水窖、乡镇、汉江利益、山脉概略、北山的山脉(附故事四)、西北乡的山脉、南乡的山脉、东南乡的山脉、水道一、水道二、关南重镇、关隘、历史、民风及习惯、东乡民风与土宜、西乡民风与土宜、北乡民风与土宜、提议恢复旧堰案、文化、安康户口统计、安康三十九联保、全县联保距城里数(中区城关不计)、农业、农占、安康农林土产量数、安康副产每年的计量数、安康之田赋、安康食盐之来源、工业、工业的原料、商务、习俗、改良习惯、物产、胜迹八景等。书中所记载部分资料具有军事资料价值。

第二节 汉阴县

一、汉阴县旧志概况

汉阴县共有民国前旧志10部,其中4部在已亡佚,卷册数、篇目均已无从查考。现存旧志6部。其中佚失的4部旧志是:明成化十六年(1480)修《汉阴县志》,知县张大纶主修,木刻本。明万历十三年(1585)修《汉阴县志》,知县袁一翰主修,木刻本。明崇祯十五年(1642)修《汉阴县志》,知县张鹏翱主修,木刻本。民国十六年(1927)修《汉阴县志》。

二、现存旧志简介

1、明万历版《汉阴县志》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修,由时任知县张启蒙主修,教谕柏可用、训导井九仞、主薄奚仁同、典史杨春煦、乡宦王养民、贡土茹上珍、生员蓝登等13人参与编纂。此志设舆地、建置、田赋、官师、人物、艺文等6卷37目,约6万余字,木刻本、疆域、名胜绘有平面图。陕西布政司右参吴愈、兴安州知州许尔忠、汉阴县知县张启蒙分别作序。北京、上海、南京等图书馆收藏有木刻版本。

2、清康熙版《汉阴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修,由时任知县赵世震主修,贡生汪泽廷、常永跃、鲁大成、尹任、于典、王风朝、庠生温上春等11人参与编纂。此志设舆地、建置、田赋、官师、人物、艺文等6卷38目。全书5.4万余字。图文并茂,内容简约。木刻版刻工颇好,陕西、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地理研究所均有藏书,上海图书馆还收藏有手抄本。

3、清乾隆版《汉阴县志》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由时任知县郝敬修主修,曾睿、温文瑜、常宪邦、王承功、王承鼎等19人参与编纂。全志设舆地、建置、田赋、食货、官师、人物、艺文(2卷)等8卷,星野、县治绘有图说。木刻版本,故宫博物馆、湖北图书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均有收藏。

4、《汉阴厅志》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汉阴厅志》,由时任抚民通判钱鹤年主修,兴安知府叶世倬、胡晋康、儒学训导梁凤仪、育英书院掌教叶腾骧、举人董诏、茹金、蒋万柏等105人参与鉴辑、纂修、订正、校刊。此志设沿革、疆域、建置、食货、官师、选举、人物(上下)、艺文(上下)等10卷,约12万余字,文字流畅,绘图精细,体例完备,资料丰富。木刻版本精美,流传广泛。北京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博物馆、陕西师大等均有收藏。

5、《汉阴厅续志访稿》清宣统三年(1911年)修,由严承志编纂,4卷手抄本,现藏安徽无锡图书馆,无复制版本,内容不详。

6、《汉阴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修,由本县籍开明士绅胡书竹编纂,苟方、欧鹤侪、刘季高、俞景文等协纂。全志分旧志序集、建置、政治、教育、金石、人物、文艺、大事记等8卷,近40万字,手抄本,收藏于县档案馆。

第三节 石泉县

一、石泉县旧志概述

石泉县修志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但志书均已亡佚,篇目、册书及编纂时间无从考证。清朝期间,修成志书两部,留存至今。民国时期,三次修志,两次成书。

二、现存旧志简介

1、清康熙版《石泉县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张峻迹编,木刻本。该志内容广泛,主要记述了石泉的地理、沿革、公署、山川、土田、钱粮、户口、荒政、水利、驿站、村落、军政、关、庙宇、名宦、人物、流寓、风俗、土产、艺文。由于这部志稿,系张峻迹个人所修,前人既没有留下什么资料,编纂中又没有广泛征求社会贤达名人的意见。所以,在内容上有不少错误,对于一些史事真象的评价缺乏考证依据,仅局限于个人所见所闻,评价也不够客观。但康熙《石泉县志》又不同于一般的私纂。知县潘瑞奇为志书作序。编纂者有官修的便利条件,官署档案文件随手可得;又有私家著述之长,可秉气而发,有所言寓于不言之中。康熙《石泉县志》是石泉县地方历史最早的一部珍贵文献,为后来修志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2、清道光版《石泉县志》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舒钧修,木刻本。该志从征集资料到编纂成书,共用8个月时间。该志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共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料来源广泛;二是内容丰富,志书共分为4卷,列有8个专业志: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户口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志稿后,附有“史事节录”和“事宜附录”,以此“治乱详于史事,善恶著于事宜”,使他编写的志书“为政治之一助乎”。三是编纂体例比较完整。道光《石泉县志》采用横排竖写的方法,多层次结构,文图并茂。有记、志、图、表、录。

(3)民国二十一年《续修石泉县志》  朱自芳等人修,手抄本。该志共分四卷,计有十二个专业志,类目繁多,内容较详,是石泉县民国前最完整的1部地方志书。全书共分4卷,12个专业志:地理志、建置志、赋税志、祀典志、职官志、武备志、选举志、人物志、烈女风俗志、纪事志、艺文志、检遗志(此部分志文已失传)。这部志书既保留了清代康熙、道光两部县志的主要内容,又有民国时期新的史料,显示了新志续修的特点,有鲜明的历史转折痕迹。同时,采取了横排竖写,门类齐全,分述清楚。基本做到了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另外,在有些内容上,还起到了拾残补缺,订证谬讹的作用。

(4)民国三十六年《石泉县志》 杨信甫主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县长任向午提倡并组建石泉县续修县志委员会,成立修志办公室,杨信甫任主编。石泉县续修县志委员会成立后拟定了志书内容大纲。据说该志共编出志稿12卷,可惜现在除保存有一册手抄本(卷三)外,其余11卷,均已失传。现存的志稿,首尾缺尔,仅有第三卷志稿,共40页,约1万余字。内容有官师、保甲、田赋、仓储、交通。史事翔实,文字干净,可作研究石泉县民国时期历史的参考资料。

第四节 宁陕县

一、宁陕县旧志概况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宁陕县一切有关建置的册籍,因战乱而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百不存一。宁陕县现仅留存一部旧志,为清道光时期的《宁陕厅志》。

二、现存旧志简介

《宁陕厅志》 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宁陕厅同知林一铭主持纂修,尚存至今完好。《宁陕厅志》共分为卷一舆地志:含星野、占验、沿革、疆域、形胜、关隘、山、岩、河、峪、沟、坪坝、洞、寨、古蹟、景致、风俗、岁时、物产、灾异、祯祥。卷二建置志:含城廓、宁陕营、江口营、衙署、校场、巡检署、学校、书院、仓庾、义塚、坛壝、祠庙、寺观、津梁、坊表、兵防、塘汛、场市、里甲、地亩、户口、民赋。卷三人物志:含职官、官蹟、武职、选举、揖职、义士、孝子、孝妇、节烈。卷四艺文志:含杂文、论、碑记、诗、鐘铭、逸事。全志约4万字,属木刻版。林一铭亲手撰写《宁陕厅志》叙。民国三十六年(1947),宁陕县参议会将《宁陕厅志》四卷,采取石印办法翻印成一本合订本,保存至今。

第五节 紫阳县

一、紫阳县旧志概况

自清朝至民国年间,紫阳县共9次修志,成书5部。紫阳县现存旧志4部,顺治年间紫阳知县朱允治辑录的志稿佚失。

二、现存旧志简介

(1)康熙二十七年版《紫阳新志》紫阳知县沈麟主持编修,刘应秋纂辑,2卷17个专志,分野图志、疆野图志、山川志、古迹志、城郭志、建制沿革志、学校志、祠祀志、赋役志、兵防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仙释志、风俗志、祥异志、艺文志。现有复印本存于紫阳县档案馆。

(2)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紫阳县志》吴纯主持编纂,分纂杨松泉、曹补堂,3册8卷,13万6千字。有地理、建制、食货、职官、选举、人物、纪事、艺文。现有光绪补刻复印本存于紫阳县档案馆。

(3)民国十四年版《紫阳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年)紫阳知县杨家驹主持编纂完成。总纂:杨家驹,分纂:陈如墉、陈振松。民国石印本,6册10卷,16万4千字。有地理、建置、职官、赋税、兵防、学校、选举、人物、纪事、艺文。现有石刻原本1部收藏于紫阳县档案馆内。

(4)《紫阳县乡土志》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分:政绩、兵事、节妇、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铺名、寺观、学堂、水、名胜、险要、道路、寨堡、桥渡、植物、动物、制造物、货产出入记述。现存有复印本留存紫阳档案馆。

第六节 岚皋县

一、岚皋县旧志概况

岚皋有史料确切记载的志书有3部,分别为:《砖坪厅志》、《续修砖坪县志》、《乡土志》,均留存至今。

二、现存旧志简介

1、《砖坪厅志》岚皋县第一部县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砖坪通判李聪编修。篇目为砖坪地理志、人物志、兵事录、土产志。该志简而明,但某些篇目设置不大符合编修志书体例。该志为石印本,也为孤本,现今只有个别人收藏。

2、《砖坪厅志草》,清宣统年间修成。该志除清光绪三十一(1900年)以前志稿照录《砖坪厅志》外,另设补充篇目为:田赋、公署、职官、巡捡、武职、把总、人物、节烈。下限断于清宣统三年(1911)。

3、《砖坪县志》(又称《续修砖坪县志》)作者佚名。该书上限为民国元年(1911年),下限为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由砖坪县政府主修,主编佚名。篇目设计为:公署、局所、学校、祠祀、职官、典狱、选举、人物、节烈、人瑞、军事、捍御、附录。该志虽简,但保存了民国初年岚皋的部分史料。

第七节 平利县

一、平利县旧志概况

据史料记载,平利县方志有的自清乾隆开始至民国,先后4次修志。攥成志书4部,现存3部。(民国初年所编纂《平利乡土志》,暂未收集到相关资料。)

二、现存旧志简介

1、《平利县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黄宽主持编纂的第一部平利地方志。全书共2册,现存复印本,约3.5万字。分分野、疆域、建制、形胜、城池、山川、古迹、关梁、公署、学校、祠庙、田赋、仓储、户口、堤堰、兵防、职官、选举、将才、士籍、名宦、人物、孝义、列女、风俗、土产、灾祥、艺文28个篇目。

2、《续修平利县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国史馆纂修李联芳受知县杨孝宽邀请编纂。李联芳主修,曹京周、冯次云编纂。全书分2册,现存原印本,约4.2万字。篇目包括分野、地理、建制、田赋、官师、选举、人物上、人物下、土产、艺文,共计十卷。

3、民国《平利县志》民国27年(1938年)至30年(1941年),由平利县长王定邦、郭思义先后督修,吴惠畴编纂《平利县志》初稿,后经县长袁增华重定时间下限,由卢云九协助吴惠畴增补,民国36年(1947)6月定稿,未经付梓,仅存手抄本。

第八节 镇坪县

一、镇坪县旧志概况

自宣统二年至民国三十三年镇坪曾五次修志,宣统时期王葆卿,民国五年赖子麟所撰志稿轶失无存,篇目无从考查。现有《镇坪县乡土志》、《镇坪县志略》、《镇坪县志》三部。

二、现存旧志简介

1、《镇坪县志》鲁论(长卿)于民国三十三年总纂,下限民国三十二年,以竖排右翻手写体印刷。全志分纪、图、兴地沿革、职官、选举、氏族、统计、气象、兴地、建置、宗教、学校、兵防、食货、社会、交通、物产、政略、传、先烈、文学、孝义、耆年、技术、流寓、烈女、关防、志序、文、诗共分三册三十卷,约140万字,内缺学校一卷。资料较《志略》、《乡土志》丰富,记述了张献忠、白莲教在镇坪的活动和县丞杨文濂反教,清政府保教抑民的事实,对国民政府政治腐败记述较详。虽然成书时间较晚,但该志书是现存三部志书中记述较详的一部,是镇坪县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县志。现收藏于镇坪县档案馆内。

2、《镇坪县志略》,民国三十二年底无名氏撰稿,全志只有县属沿革和及其环境一篇,下分沿革、面积、疆界、气候与雨量、地势山脉河流、交通、主要物产、名胜古迹七章约7000字,下限民国三十二年,重点记述了平利镇坪由清至民国分县情况,和都司府,县府衙建造情况。陕西省图书馆,文史馆存有手抄本,陕西师大、镇坪县档案馆存有复印本。

3、《镇坪乡土志》民国十二年十月由刘式金(又名幼宾)撰稿,共分三卷十节。卷一:星度、地理、建置、祠祀;卷二:赋役、人物、选举、特产;卷三:风俗、兵岁。全书1300多字,内容简略,一方面着重记述了光绪十六年道馑相望,人民逃徒一空,此后三十余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反映了人口减少,遭到垦荒毁坏的森林重新恢复改变了气候条件。另一方面对民国初年,军供浩繁,百姓涂炭,记载较详。陕西省图书馆存有手抄本,陕西师大图书馆、镇坪县档案馆存有复印本。

第九节 旬阳县

一、旬阳县旧志概况

据史料记载,旬阳县自明万历年间至清末,先后修志成书7部,现存5部,至清朝佚失2部,分别是:明万历九年(1581年)《洵阳县志》,木刻本,纂修者南兆、沈本泗。清康熙四十三年(1701年)续修《洵阳县志》,手抄本,著者李宏勋。

二、现存旧志简介

3、雍正《洵阳县志》,书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作者叶时汭,雍正九年(1731)任洵阳县知县。系以明南兆《洵阳县志》为蓝本,在康熙四十三年知县李宏勋续修的基础上补辑而成,约三万字,现存手抄本。志分六卷:地舆志、人物志、典礼志、宫室志、杂志、艺文志。记事简略,错讹颇多。

4、乾隆重修《旬阳县志》,纂修者邓梦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洵阳知县,后任宝鸡知县,汉中知府,主持纂修过《宝鸡县志》和《汉中府志》。协修者有董诏、邓林、邓传安三人。全志约十万字,现存刻本,四册,志首为序言、凡例,序文系陕西巡抚毕沅所作。正文前附图4幅(县境全图、洵阳县县治图、洵阳县汉水图和洵阳县水渠图)和四言十四句题头。全志十四卷:分野、沿革、疆域、建置、赋役、祠庙、秩官、选举、宦绩、人物、风俗、祥异、录史、古迹。此志体例完备,资料宏富,规模空前。其特点:一是史料丰富,“考据经、史、集、志及碑版、案牍,凡有关于邑事者,穷力蒐采”;二是体例仿陕西名志,即康对山之《武功县志》、乔三石《耀州志》、孙立亭《富平县志》而设,艺文不单列,附录于各志;三是在志书编纂中,强调“以简核为得体”和“不必规模前人,自失故步”;四是史料考证严谨,纠正了各本旧志及康熙《陕西通志》中对旬阳历史的某些错误记载;五是详略得当,“事关制度、典章,通行遵奉者详载”,“凡事涉国典、海内所共有者不书”;五是遵循“志异于史,劝多于惩”,对人物只褒不贬,扬善不抑恶。光绪《重修洵阳县志》称赞此志“引征赅博”,“学识淹通,词旨渊稚”。

5、同治增修《洵阳县志》,书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全志分两大部分:前为乾隆重修《洵阳县志》(藏版重印),后为“采访嘉庆初年教匪滋事殉难男妇姓氏”,附于卷十四“古迹”内,系清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中死亡的十九名官兵、乡绅传记,约一千余字。志首署名邓梦琴纂修,现存刻本,四册。

 6、光绪重修《洵阳县志》,志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现存刻本(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上旬刻印),约十二万字,四册,十四卷:分野、沿革、疆域、建置、学校、坊庙、赋役、人物、列女、艺文、杂记。有序五。志首附“续修职名”及“洵阳县全图”、“洵阳县县治图”、“洵阳县汉水图”三幅,开卷为凡例。监修:陕安兵备道戴兆春,前兴安知府童兆蓉,现任兴安知府金文同。总纂人刘德全,湖北省谷城县人,进士,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任洵阳县知县,为政清廉,重教育,礼贤下士,后调任陕西咸宁县知县。分纂人郭炎昌、姜善继。此志记事下断于光绪二十八年,乾隆四十八年以前资料多取于乾隆式《重修洵阳县志》,对乾隆年间以后史实记载颇详,体例较乾隆县志有所创新。

7、清末《洵阳乡土志》,书成于清末(具体年份无考),现存手抄本,约三万宇,无纂写者姓名,系据《兴安府志》及光绪《重修洵阳县志》内容改编而成,用语仿罗泽南《小学韵语》,讲求押韵,四言一句,四句一段,段下加注,注文约占全志篇幅的三分之二。分四卷:卷一,历史、政绩录、兵事录;卷二,耆旧录;卷三,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县境方向、四界、四路分区、每区四界、实业、区中古迹、地理;卷四,山、水、道路、物产、商务。从志首“小引”可知,编辑此志,“意取便于童蒙”。

第十节 白河县

一、白河县旧志概况

白河县历史上曾3次纂修县志,成书付梓县志2部,尚存至今。另有清雍正七年(1729年)《白河县志》,知县汪□(名籍不详)主持编纂,未经付梓,志稿已佚。除纂修县志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黄理堂(又名黄弼臣、黄光燮)纂成《东坝风土人情记》,已佚失。

二、现存旧志简介

(1)清嘉庆六年版《白河县志》:为白河设县以来的第一部综合性通志。由清嘉庆六年(1801年),署白河知事、候补通判严一青编纂完成。清嘉庆六年刊印本,4册14卷:地理志、建置志、建置志、学校志、祠祀、山川志、寨堡志、食贷志、食贷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古绩志、录事志。较详尽全面地记述了1476年至1801年间,白河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情情况,其中沿革追述至夏商。现有刊印本1部收藏于白河县档案馆。

(2)清光绪十九年版《白河县志》:为白河设县以来的第二部综合性通志。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白河知县顾騄主持编纂完成。总纂:顾騄,分纂:王贤辅、李宗麟。清光绪十九年刊本,4册13卷:分野、沿革、疆域、建置、学校、坛庙、田赋、职官、选举、人物(十卷)、人物(十一卷)、艺文、杂记。较详尽全面地记述了1476年至1893年间,白河县各个方面的地情发展情况,其中沿革追述至夏商。现有木刻原本1部收藏于白河县档案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