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内容

《安康文化》抗战专刊之五

作者: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9-03 00:00    

万山丛中 众志成城


安康县

8年抗战,安康有2.8万余名热血青年奔赴抗日疆场,英勇抗击野蛮的侵略者。其中有数百名官兵为国捐躯。在众多安康籍抗日将士中,不乏勇于拼杀、血洒疆场的事例。鲁秦侠原系国民党陕西警备二旅六团一名团长,西安事变前,因与杨虎城有联系,曾被安康驻军肖之楚部拘押,事变后获释。“七·七”事变爆发后,应友人之约,主动赴晋组织“抗日游击队”,在中条山战役中长驱直入,勇往直前,表现了一名安康儿女英勇善战的坚强意志,后因脚伤回家治疗。何晓光是运溪乡一户富家子弟,幼年时代,因思想进步,背叛了家庭,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拼杀在抗日疆场上。


汉阴县

1939年,为修建国防工事,征地二百多亩,征用民夫近百人。1941年6月,汉白公路第二预备阵地动工修建,占地三千多亩,征用民夫二万余人,用原木二万余根,九月竣工,附近林木砍伐殆尽。1944年抗战进入紧急关头,是年3月,汉阴中学生及优秀青年80余人请缨参加“远征军”,被空运印度进行集训,准备对日反击。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关头,从元月起发动全国10万知识青年从军,汉阴青年踊跃报名,有近百人参加了“青年军”,后编入207师,空运昆明受训。在抗日战争中,汉阴男儿二百多名烈士的鲜血洒遍了长城内外的中华大地,他们的名字记在汉阴的烈士册上,他们的抗战业绩将永留青史。


石泉县

石泉青年学生分两批到延安参加革命,到抗日第一线参加战斗。1936年12月初,阵雨皋从浙江、上海考察义务教育回到西安,经韩兆鄂、杨明轩介绍,陈雨皋先生加入西北抗日救国联合会,从事抗日联谊宣传工作。“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四天即12月16日,在“西救会”负责人杨明轩的派遣下,由陈雨皋带领“赴华北联络宣传工作组”,到华北、山东联络爱国组织及抗日社会团体,通报“西安事变”真相,宣传张(学良)杨(虎城)解决“西安事变”的八大主张。1937年2月,陈雨皋一行回到西安。在华北、山东等地进行抗日联络宣传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陈雨皋认识到党的抗日民族统—战线政策的正确与伟大。为了进—步深入理解和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搞好抗日联络宣传工作,陈雨皋萌生了到延安寻求真理的念头。1937年3月2日,在叶剑英的安排下,陈雨皋到延安考察参观,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陈雨皋从延安回到西安,被委任为国民党陕西省教育厅义务教育督导员,专司抗战时期的国民义务教育工作。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在全民抗战的潮流下,陈雨皋以身作则,积极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去。1938年初,在陈雨皋的组织安排下,其亲戚朋友蔡德芳、蔡佑民、陈克、陈军、陈家菊、李佩金、黄劲松等,从石泉秘密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第二批石泉青年学生到延安去,时间大约在1938年6月至8月之间。1936年秋天,徐秀云、何中南、罗时估(罗锡九)、程云、朱自芹、刘慧芳等一批石泉青年学生考入省立兴安师范学校读书。1936年1月,在北平(北京)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这是—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进步组织。在抗日救国形势的推动下,“民进队”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安康“民先队”在王任清(原兴师教员、民先队成员)、马常芬(石泉籍,陕西警—旅政治教官,安康民先队负责人)等的组织下,宣传动员群众参加抗战,输送革命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抗日将士募捐等,将抗日救亡活动搞得十分活跃。1937年底或1938年初,由王任清、马常芬介绍,徐秀云、何中南等一批石泉籍兴师学生加入“民先队”。1938年春,陕西警一旅三团驻防安康。当时警—旅有党的地下组织,三团团长刘威诚就是中共地下党员。中共党员王力是派驻陕西警—旅负责地下党工作的。王力随警一旅三团来安后,由王力介绍,兴安师范石泉籍学生蒙进(恩福)、焦㈠海、董明钦、毛授传、李美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兴师暑假前夕,在王力的组织安排下,蒙进、焦昌海由石泉到陕北延安参加革命。同年8月,在安康“民先队”王任清老师的组织安排下,徐秀云、何中南、夏荣莲(原汉中师范学生,石泉籍)等,由安康到西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到陕北延安参加革命。何中南父母听到女儿到陕北,立即发电报到西安,嘱咐何的姑父李振滋进行阻拦,没有同徐秀云同去延安。不久,国民党当局封锁丁去陕北的道路,何中南由西安回到了石泉。这两批石泉籍青年学生到达陕北延安后,有的进入陕北公学学习,有的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之后,他们奔赴抗战前线,驰骋于万里疆场,为抗日救国奉献青春和力量。他们之中,有的为抗日救国洒尽自己的一腔热血。有的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


紫阳县

紫阳抗日义勇军联队指的是“西安事变”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地下党员卢楚衡、陈秀风等人两次在家乡紫阳境内组织的“抗日志士”组织所建立的抗日义勇军。第一次组织的“抗日志士”组织,主张“反蒋抗日”,发动紫阳、岚皋两县农民200多人组成紫阳抗日义勇军联队,在今安康市境内开展了声势较大的反蒋抗日活动,声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发动的西安事变。第二次是西安事变后,奉命调回驻守安康陕警二旅二团副团长的卢楚衡再次组织“抗日志士”组织,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逐步形成,他们迅速组织了2000多人抗日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由于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信任。这支义勇军联队被国民党军队解除武装,大部分被分散到国民党地方部队,小部分被遣送回安康。还有一部分人辗转参加八路军,他们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多人为国捐躯。

卢楚衡第一次组织“抗日志士”组织始于1935年,开始是反蒋抗日的秘密组织。为了领导和壮大这一秘密组织,他在回老家紫阳时通过关系将他的妻子陈秀风安排在紫阳小学任教。陈秀风是上海人,1929年在大学里入党。来紫阳前,她曾在商洛地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到紫阳后,她积极在文化界和工商业界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36年,卢楚衡在西安参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为了在陕南策应和支持西安事变。卢楚衡指示夫人陈秀风以及他的弟弟卢绰风等人组建了抗日义勇军联队。他们以莲花寨(位于洄水镇庙沟村对面山上,属岚紫两县交界的山寨)为据点,宣传反蒋抗日,公开叫响“打倒蒋介石”“打倒蒋介石卖国政府”“拥挤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行动”,“宁愿沙场死,不做亡国奴”等口号,得到紫岚两县民众和爱国人士的拥挤和支持,一些地方武装,如紫阳县斑桃镇的钟又可,岚皋县许勋安等纷纷响应,紫阳的抗日义勇军联队点燃了当地人民的抗日热情。紫阳的抗日义勇军联队及安康人民的抗日行动震惊了南京国民党政府。于是何应钦专门致电在广东的余汉谋,说明形势的危机,并电令安康当局派重兵围剿。

国民党安康当局派出紫阳、岚皋两县的保安团共同围剿洞河的抗日义勇军联队。除卢绰风率50余人在钟又可接应下,成功突围之外,武器装备落后的抗日义勇军联队大部被打散,30多人壮烈牺牲;陈秀风和卢楚衡的母亲等数十人被俘。同情抗日义勇军联队的紫阳保安团大队长张录书借口说卢楚衡的母亲是小脚走得慢将其当场释放。在将他们押往安康的途中又听说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他又立即将陈秀风等十人释放。突围后的卢绰风率领部队辗转到西安寻找卢楚衡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岚皋县

抗日战争初期,全县人民在遭受天灾的1937年至1938年间,全县仍掀起捐款购买飞机,支援前线作战的抗日热潮。同时,本县人民和青年学生组织成立战时公债劝捐队,劝捐公债抗日。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1941年募捐公债127万元,军需公债2万元。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央国民政府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944年下半年,全县应征青年48人,空运印度,翌年入缅甸,参加中英联合对日作战。1944年岚皋民众捐资10万元,1945年捐资300万元,捐献布鞋3万余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1943年民国县政府作出规定,发给抗日阵亡家属抚恤金21万元。1944年优待抗日军属1120人,发给苞谷240石,稻谷101石,货币1656万元。八年抗日战争中,岚皋有1100余名青壮年血战沙场,绝大部分为国捐躯。为纪念抗战中疆场死难的壮士,县国民政府拨款7600元(法币),曾在县城祖师庙建《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暨纪念碑坊》。


平利县

一、征兵抗日

(一)民国26年(1937)冬,平利县实行征兵制,开始征兵抗日。将适龄丁口登记造册,召开国民大会,当众抽签,中内签号者,经体检合格,即服现役;数额之外为缓役。县长王定邦主持,“于城内办理兵役示范区抽签”,为扩大兵役宣传,曾演习三日,还奖励中签新兵,优待其家属。由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爱国统一战线兴起,中签壮丁深明卫国大义,慷慨出征,抵御外侮。入伍时,披红戴花,鞭炮锣鼓,群众夹道欢送。连续两年,全县如数完成征集任务,县长受到上级记功嘉奖。1944年“双十节”,蒋介石命令在全国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平利县在职小学教师,平中学生、在安康高中就读学生、县政府职员及社会知识青年40余人,10月报名入伍,送往西安,翌年转至昆明,编入国民党207师。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停止征兵。据民国《平利县志》和《平利县志》记载,抗战时期直接人员伤亡63人(其中死亡62人、伤1人),亡62人中60人的死亡地点、时间都无记载,另外两人张惠民在常德阵亡、陈忠厚在淮阳阵亡,伤一人(夏天明,在山西绛县负伤)。(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于1936年9月(农历八月),由安康行将北上,派二中队文书杨子珍(名传儒,平利石牛河人)回县策动国民党保安队兵变。经两年暗中串联,组织110多名农民青壮年,备刀矛武器,于1938年2月1日(农历腊月十三日),集中八里关四方石吴家院子,成立“抗日义勇军营”,杨自任营长,辖两个连四个排和便衣队支援前线。(三)踊跃征兵。1939年,超征720人;1940年超征271人;1944年超征346人。自1931年起至1945年止,共实征12600余名。

二、代购军粮

1941年,代购军粮苞谷6000大包、马粮苞谷24000市斤;1942年,代购军麦200市石;1943年,代鄂购米285300斤、代购马粮50000市斤;1944年,代一战区购麦800大包;1945年,代五战区购米550大包,贴赔极大;1944年又奉令摊筹各项差价数百万元。统计自抗战以来,全县历年所摊各项用款即差价赔累,种种征运损失若以现时币制计算当在数十百亿。

三、修建国防工事、机场、转运军需物资

(一)1936年,征民夫数千,修碉堡30多座。1938年修汉白公路派民夫3000人,历时8个月。(二)1945年,构筑工事耗资9846700元。(三)1943年,修筑狗脊关国防工事征工400人,历时5个月;1944年修筑县城附近国防工事征工200人,历时3个月。


镇坪县

抗日战争时期,镇坪应征参军774名,壮丁4607人,胜利后复员还乡者不到百分之十,多数生死不明。

一、征兵征夫

1937年,国民政府实行征兵制度,镇坪出征壮丁4607人。1941年至1945年,镇坪共征兵774名。1944年,县上成立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

二、为抗战征购赋军粮

1941年,镇坪县共征赋粮3796市石(稻米999市石、玉米2797市石),其中,征军粮2130市石(稻米599市石、玉米1531市石)。

三、为抗战征募捐献经费

(一)办理节约储蓄。1937年至1945年,镇坪劝募、办理节约储蓄22305元。(二)劝募战时各项公债。共劝募战时各项公债8000元。(三)1941年至1945年,镇坪为建设大空军征募经费1640元,为劳军捐款3000大洋;为地方部队筹集各项经费35898元、小麦697斤(其中:为第五区缴冬防临时费6019.55元,另每月缴经费224.33元,小麦317斤,为第五区缴服装追加款1545元,付冬防人员粮饷5158.57元)。

四、建立防空监视机构

1940年3月,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第八总站在复兴关(今牛头店)设立58无线电台,1941年2月在镇坪设防空监视队独立哨。1944年9月,奉安康防空指挥部命令,在复兴关设监视队1处;县城(今旧城街)添设监视哨1所。10月10日,将原防空监察队独立哨取消,归并监视队,改名70防空监视队。这些监视机构的成立,为前方战区及时提供了日军突袭信号,以减轻抗战部队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五、抚恤救济

1941年镇坪成立兵之友社,各乡分别成立支社,并捐献社费720元,用于救护伤兵。1942年镇坪始征壮丁,成立“优待抗属委员会”及慰劳将士抗战委员会,对征兵家属,当局发给《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并规定由其所在乡保按月发放军属优待钱粮。1944年,为抗战将士建忠烈祠,设置公墓。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为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筹集旅费、优待金国币240000万元。


旬阳县

抗战八年,旬阳人民同仇敌忾,捐粮捐款,筹捐军需,送子上前线,成立民夫队,积极支援抗战。旬阳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北接西安、南下湖北及四川的大通道。地近日占区,担负着粮草供应、接待伤兵、补充兵员、修筑防御工事及修建安康五里飞机场等支前任务。战争使境内商贸停滞,手工业萎缩,经济日渐衰落。1939年10月,成立旬阳县动员委员会办公室,1941年7月7日,动员委员会在县城举行纪念大会。战争期间,相继成立了各类战地动员委员会、田粮管理处等支援抗战机构,负责训练输送兵员、成立各种民兵运输队、支付部队粮草、防空、防御、抚恤及灾民救助、捐募捐献。其民间抗日组织也十分活跃,成立宣传队、义演、刷写标语、集会、游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抗战高潮。

一、设立电台

1943年,国防部防空无线电台设立在成都,重庆驻安康飞行大队设立电台科,同时在旬阳县小河瓦岗寨设立电台小组。有电台2部,房子6间,观察侦听日本飞机动向。电台驻扎保密,未予当地乡公所知晓,军需物资由安康专门运送,有一班士兵负责警卫。电台小组主要监控日本飞机在汉江流域的情况,可以与老河口、安康电台取得联系,一姓杨台长专门负责外事联络和电文的收发监管,有专门的译电人员。1945年3月,瓦岗寨电台曾截获一份情报,日寇将于3月22日起,集结重兵并以106架飞机破坏陕南、豫西、鄂北三个空军基地,电台小组迅速将情报发给安康台,保证了战场的主动权,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二、成立各类民夫队支援抗战

抗战部队但凡经过旬阳或滞留旬阳的部队,除由田粮管理处或县府直接令各乡乡绅摊派大量军需物品外,都需要组建各类民夫服务队。1943年3月9日,县长李佩雄签发训令按省府要求旬阳县成立军需运输队,组建固定挑夫120名,待遇为每天4元5角,另日补助大米1斤、副食2元。

三、防空防御

随着战争的发展,旬阳已不完全成为大后方,随时有敌机在上空盘旋侦察,防空任务颇为严峻。1941年6月县府奉安康防空指挥部令,为防范敌机降落,驻军在安康附近构筑防御工事,令旬阳迅速运送构筑阵地木料枕木15根,要求长6尺6寸,直径一尺二寸。1943年4月,开采白河工事材料木料36000根,仅运费耗资381200元。1944年8月,奉鄂陕边区总司令部训令构筑县城防工事,旬阳县在国民党一六九师指导下修筑高姿碉19座,低姿碉4座,伏地碉3座,在县城周围形成全方位防空体系,耗资520万元;1945年6月,又在县城构筑中心工事9座。

四、征兵

抗战爆发后,为完成兵源输送,1938年县上设立兵役协会,进行兵役法宣传,1939年实行壮丁抽签,中签壮丁披红戴花,列队欢送。至1942年,全县出征军人达2488名,仅11月8日第七补训处陈华宇营长来旬接兵达430名,其中1940年和1944年曾两次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共征集200余名青年,其中一部被编入中国入缅远征军。旬阳大河南人张飞生1938年曾担任组建的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编制6000余人。

五、安置难民

旬阳县难民情况在1948年进行了统计,总数为198人,成因多为战区流离失所逃难来旬,家庭子女应征无力耕种。县府对难民进行了部分救助。规定尽量收容流离失所之抗属,筹设临时收容站,对贫苦抗属的救济金额比一般贫民高一倍以上并提前发给。

六、支付军费

支付军费一般包含“缴纳军费款、筹措军粮、负担务工费用、劳军运动”,其中最大支付款项为配购军粮马草。1941年11月,财政部陕西省旬阳县田赋管理处成立,县长李象鼎兼任处长。1942年8月,第五战区所属二零六医院移驻蜀河镇,1943年8月,新任县长李佩雄以惑众粮,贻误军食,拘捕绅士李子春。所配属军粮均由田赋管理处运作,筹措渠道为统征与劝募,据档案不完全记载,1943年到抗战胜利,旬阳县提供驻军及过境军需粮9000余万斤另200万包165石,马草数十万斤。

七、国民兵培训及购置枪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政府内设军事训练总队,负责对乡、保、甲公务人员进行军事培训。同时设立常备自卫队。1930年成立国民兵团,县长兼任团长。县内凡18至45岁的健康男子,除服役者外,均编入国民兵团,按乡、保编队分期受训,以补充兵员。国民党旬阳县政府1942年度《施政纲要》规定:“切实训练国民兵,本县18岁至35岁未训国民兵,应年内一律施训完毕。共学习科目及政治科目均达到预定标准,训练完毕,应由县派员分期检阅测验,以重实效”。国民兵均要办理国民兵身份证,以防逃役,至1945年,国民兵共辖16个乡队,135个保队,2342班约28000人。国民兵普训工作队要求严格,据案卷记载1945年8月,民乐乡向县国民兵团呈送报表中登记为全乡国民兵总数795人,已训405人,本期召集人数57人,结业57人,未训333人,有训练成绩,可谓操作过程是严格的。在大力进行普训的同时,积极进行人员武装,仅1945年3月县府就支取领用弹药及修理枪支款38048元,1945年元月征集核桃木枪五千支备用。

八、抚恤及灾民救助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旬阳参军参战人数近8000余人,战争期间近百人血洒疆场,旬阳县政府稳妥进行牺牲军人家属善后工作。战中和战后共进行了3次阵亡(病故)将士调查,制定《陆海空抗战阵亡官兵荣哀状颁给办法》,印发《陪都辅助抗战军人家属委员会救济抗属会议记录决议摘要》,转发《教育部电发革命抗战功勋子女就学免费条例》《陆海空伤亡官兵恤金给予颁发办法》,制定《清理抗战恤案办法》。抚恤费用十分庞大,仅从67卷《旬阳县办理优待抗敌军人家属月报表》中,反映受救济人数为1376人,救济钱物未填,已无从查考。但从1947年一张慰问抗战阵亡将士陈高远遗族抚慰表领条收据上反映为5万元整。据民国案卷记载,抗战的最后几年,旬阳地方经费逐年追加预算7000万元,1945年地方预算追加至五万万元,粮追加至19400余石。战时负担畸重,人力、物力、财力已呈民不聊生之象。战时全县人口由1937年34560户172683人减至1945年29268户145040人,其中1940年人口呈上升高峰达41168户202209人,尤显抗战最艰难的几年,全县人口锐减与战争的因素关联。抗战时期的人口伤亡:(1)直接伤亡、阵亡人口统计。战后民国县政府奉陕西省军管区司令部调查统计,抗战中阵亡及病故将士以便统筹抚慰金后的上报数据表册中反映,第五区阵亡将士为杨兴荣等7人,从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颁发旬阳籍死亡官兵恤金未发登记表中登记人数为25人;从民乐乡第四保死亡官兵恤金已发登记表中有4人,其他零星统计表册中共反映4人。1943年5月,旬阳县政府代电奉查领恤金一览表中涉及人数为阵亡将士14人,家属29人,恤金1920元,年抚金958元。依据以上表册在抗战中直接阵亡人数档案中反映为86人。(2)间接伤亡统计。民国三十二年四月,澄明乡奉命采运国防工程材料,又遇连日阴雨工期又急,致使民工王邦熊跌伤、伤势严重卧床不起,又一民工郭成乾抬运木料途中,扑地倒卧,口鼻出血气绝而死,属直接累死。武靖乡警丁冯祖恺、壮丁周谨言2人在运送壮丁途中翻船而亡。5死1伤安葬及恤金费用10140元。


白河县

白河县因1948年前档案遗失,抗战资料不详。事因1948年4月,白河第一次解放时,国民党白河县政府准备转移到安康,将存于县政府的明、清、民国时期形成的文件、档案经过挑选,装入6担皮篓,雇佣挑夫,欲沿汉白路武装押送到安康。当行至本县境内白岩转头沟口时,因前后方的交通均被进攻白河的解放军切断,遂将6挑档案置于河滩焚毁。被国民党白河县政府剔除的文件、表、册、档案未引起民主县政府重视,遂被炊事员当引火纸烧掉,残剩的部分参议会党部文件被公安局收拾保管起来。故白河县1948年以前的历代档案基本无存。


宁陕县

一位老红军的抗战回忆:我是宁陕县江口人,住在盐店街坐山向河的头一家。1935年,红二十五军从冷水沟出来到江口,进出五个日子。我和罗新友、杨乾健(丑娃)、张子成四个人,从这参加了红二十五军。

“七七”事变不久,部队就出发了。从西峰镇走宁陕县、山水县(旬邑)、淳化,到泾阳的王桥头整编部队,左权给我们下命令,换青天白日帽子。老战士想不通,给讲道理说:“帽子是白的,思想是红的”,看了一场哑巴电影,放的是傅作义打白令庙,看到日本鬼子侵略罪行,大家都很气愤。

部队改编成八路军后从三原出发,经富平的美塬、赶合阳到韩城的芝川镇渡黄河。过河到山西,从侯马上火车。走到榆次,全团下来推火车上坡。到原平镇下火车,向东到河北的阜平。向北走七天到山西灵丘的下关镇。我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下属六八七团和六八八团两个团。六八八团驻下关。在这里部署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斗是1937年9月24日开始,打了两天半。敌人是日本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平型关有一条公路,一面通太原、一面通张家口。敌人八十多辆汽车,从张家口开到平型关。当时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六八六团埋伏在一个大山沟里。我们部队在白安台的庙山上,离白安台三四里路、离平型关二十来里路,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头天晚上下大雨、无粮吃,买了点洋芋蒸着吃。战斗一打响就把敌人的汽车队打成几截子。在白安台对面有一座高山,三营十二连守在那里,由于子弹打光了,十二连丢失了阵地,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到白安台山上。前面的敌人消灭了,从张家口坐车来的增援部队又来了。我们将敌人的汽车全部捣毁,把增援部队也消灭了。战斗结束后,我们撤到白安附近的东长城休息了几天,又进山到一个山沟住了一个礼拜,返回任丘。任丘县没有敌人,又前进到广灵,休息了几天又转回五台县东关驻扎。城里阎锡山的一个部队想投靠日本,我们做了他一旦叛变就消灭的准备,但该部没有敢动。这时敌人又占领了平型关,我们返回第二次打平型关。这一次是小仗,没有第一次大,就把敌人消灭。随后部队就向繁峙、代县前进,走到××镇住了六七天,又到五台县一个镇子住了十来天。这时部队增加了六八九团,六八七团第二营调入六八九团,原来两个团变成三个团,就向河北省平山县进军。经红寺店、温塘镇、东黄泥、西黄泥、南庄、北庄,六八九团二营住北庄过阳历年。日本鬼子从平山、井隆两路进攻温塘。这时六八八团也来了,同敌人又打了一仗。敌人一撤,我们又转回北庄,住三四天,过娘子关,炸毁了一段铁路。这是1938年1月。部队到太行山和顺、昔阳、寿阳等地。

在太行山,敌人分九路向我们围攻。我们在庆州前边的庆源打埋伏,但敌人未从这里过,就到庆阳,已被敌人占领。这一次很危险,我们总部就在庆州不远的段村,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等都在那里。当时就把六八九团调去保卫总部,但敌人又到了东村(和段村紧相连)。六八七团和六八九团在一起。第二天,我们去打武乡,可下午敌人撤了武乡,三路集合在一个大河滩上。我们到一个大山梁上,总部从一个山沟进去,撤走了。我们部队在两边山头,把敌人压在河滩里,打了一整天,到下午四五点钟,敌人才撤退。我们也顺着山梁撤退。我们这次伤亡较重。过了几天,我们六八九团受徐向前(一二九师师长)指挥,脱离了一一五师,向河北山东进军。

1938年5月,从潘龙到铁路边上的内丘,又到威县。我就在威县负伤,以后就到了延安。

(宁陕县档案馆无抗战资料卷,特提供老红军田丰元回忆录。以个人抗战史来反映宁陕人民在抗战中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