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志鉴园地 > 方志论坛 > 正文内容

家谱是史志资源宝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20 00:00    
   家谱,是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它不仅记录着家族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为研究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地名史、人物志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成为华夏三资(国史、方志、家谱)的重要文献之一。续编《福山区志》,在人口编中设专节,对辖区家谱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探讨开发,予以简要记述。就全区幸存的近百部家谱来看,福山家谱修撰,始于明朝,兴于清朝,衰于民国,亡于“文革”,振于改革开放。其家谱在新编《福山区志》中,有三大功能。

  一是村镇名解读。村(庄),是我国行政区划的最基层单位,历史修纂的县志皆予忽略,对村志研究毫无作为。续修《福山区志》,在建置沿革编中设节,对每个村的人口、土地、姓氏、村名、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均做记载。 

  福山与全国有些地域基本相同,历史上由于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宗法制度制约,村落居民多是合族聚居,村落名称多与姓氏相连,或与庄、村、疃结合为名,或与地形地貌特征结合为名,或与历史人物特征结合为名。这些名称在家谱中都有解释,一般包括三部分:姓氏、家字和反映村落自然或人文特征的词或词组。全区8处镇街,冠以姓氏为镇名的有张格庄镇、高疃镇,占总数的25%。292个行政村,以姓氏命村的141个,占总数的48%。其中,同姓与结合名称不同的村名:王姓有王家庄、王家疃、大王家、小王家、山王家、仉村王、诸留王、旺远王8村;张姓有张格庄、南张家、东张家、张家庄、张格堡、仉村张6村;李姓有李家、李家沟、李家疃、仉村李、巨盆李家、山前李家6村;刘姓有刘家庄、刘家埠、上刘家、下刘家、刘村、河北刘家6村;陈姓有5村;于姓、姜姓各有4村;林、吴、孙、曲、栾、汪、萧、宋、周、杨、唐11姓各有3村;权、车、黄、谭、蔡、许、邢、赵、邹、罗、葛、臧、吕、潘、梁15姓各有2村;余者40姓为1姓1村。由此可见姓氏在村镇名称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今天我们续修地方志,就不能不解读村镇名称来历,使村镇名称更加传承典籍,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起到应有的时代作用。 

  二是移民史佐证。所谓移民,或徙民,形式多样: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称官移;从军、屯田、戍边、世袭户称军移;百姓为生计背井离乡徙居他地称民移。在续编《福山区志》人口变动章节中,我们对其家谱进行精心研究,从中获得诸多移民佐证,使该编内容更加充实。 

  元末,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沉重,民不聊生,激起红巾军起义,元惠宗挥军残酷镇压,“登(州)莱(州)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福山(含芝罘)人口仅剩3740户,3001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0人,人少地多,移民势在必行。从家谱资料看,明初,官移在山东西部开始实施,后自行转迁东部,徙福亦有30余姓,70多户,200余人。军移较多,《萧氏谱书》序曰:明洪武元年,议定兵制,自京师郡县,皆立卫所,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所,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每一百二十人设百户一员,总旗二员,小旗十员,通以指挥,使总领之大小相连,以成队伍,有事征伐,则总兵官佩将军印。吾家明初,以从军至福,历九世,至明末,皆为总旗,军统于官,官世其职也。福山明设中前所、奇山所,2所1朝16代,累计有正千户3员,3姓,来自3个省;副千户24员,18姓,来自22个省;百户16员,11姓,来自14个省。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为从军袭职,少则2世,多则11世,其子孙后代永居福山,连其家属,军移者约百户,500人。民移者众,福山唐至民国年间,由省外(省内不计)首迁108姓,其中唐朝入迁2姓,宋金入迁12姓,元朝入迁14姓,明朝入迁70姓,清朝入迁7姓,民国入迁3姓。其地域分别为:河南籍54姓,山西籍19姓,云南籍13姓,江西籍5姓,安徽籍5姓,江苏籍4姓,福建籍3姓,浙江籍2姓,辽宁籍2姓,天津、河北、湖南籍各1姓。再加上同姓异地同代迁入的张、王、刘、陈、李、孙、宁、巴等,首次民移总计约250多户,1200余人。家谱中所谓“云南”实指云南省和山西之云州之南,非字面专语。另外,还有10余人,为官福山,致仕籍福,散居于河北、东留公、林官庄、石屋营、诸留王等村,后成望族。移民使福山人口得以补充,与土著姓氏村民一起经历生息繁衍,清朝初期,全县人口达2.5万户,15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00人,不到300年,人口增加五倍。 

  三是人物传依据。地方志中的人物志,是整部志书重篇靓点,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古今中外修志者无不浓墨重彩。福山上届修志,为多因所致,古代人物仅收11名,占人物志的26%。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交流的扩大,寻根问祖者的增多,本届续修以予补之。 

  前志古人资料,来自明清四部《福山县志·人物传》,所立人物,字迹繁简悬殊,多则2500字,少则仅29字。为撰古人,我们对旧志进行精心查考,基本情况是:福山汉至清末,立传(略)人物共计226人,其中国史有传(略)者7人,占3%;通志有传(略)者14人,占6%;府志有传(略)者39人,占17%;县志有传(略)者166人,占73%。在查考中我们发现,在已立传的226人中,取材各姓氏家谱为187人,其中:宦绩立传87人,取材家谱70人,占80.5%;行谊立传81人,取材家谱64人,占79%;文苑立传32人,取材家谱26人,占81%;方伎立传5人,取材家谱4人,占80%;流寓立传9人,取材家谱6人,占67%;忠义立传12人,取材家谱11人,占91.7%。从国史到县志,各级所撰人物,除个别者外,其基本资料皆依据家谱,更甚者则家谱有之,旧志应立未立,或立而缺材。据此,本届修志,在人物志编写中,我们依旧志资料为主,据家谱记述为辅,给35名五品以上名宦补传,为七品以上名仕列表,传表结合,疏而不漏,使人物志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