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志鉴园地 > 方志论坛 > 正文内容

志书可读性刍议

作者:范立学    发布时间:2012-12-20 00:00    

一、篇目设计至关重要

俗话说,意在笔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民国时期的李泰说:“纂志之道固多,而篇目标题,则为首要。”篇目设计作为续志起始环节,重要性首当其冲,它是整部志书的总纲与基础,“纲举”才能“目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如同一件雕塑作品,其内在的骨架如若塑造不好,那么其外在质量就难以保证了。像有的志书中“概述”“管理机构”“组织建设”“工青妇工作”等满篇飞,姑且不说这样设计是否合理,单就可读性而言是很难保障的。本着提高志书文化品位,增强可读性这一指导思想,续修《淄博市志》篇目设计中增设了齐文化篇和聊斋文化篇,并把首部《淄博市志》中的文物名胜篇一分为二,分别升格为文物篇和旅游篇。志书篇目设计是续修志书诸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篇目设计应力求完美。篇目设计方案出台后,要及时召开有关专家学者、史志部门、承编单位等有关人员参加的篇目论证会,最好能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供稿单位意见,查纳雅言,察缺补漏,设计出一个相对稳妥、较为理想的志书框架,为提高志书的可读性,为志书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能否拿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篇目设计方案,是续志成败或者是否少走弯路的关键所在。

二、写出特色,不能千志一面

所谓特色,就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特点突出”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质量标准之一,也是一部优秀志书的精髓所在。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志书就应该风格各异,如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与工业发达地区、滨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等地的志书就应该标新立异,各具特色。浙江方志专家仓修良先生在《新方志特色过眼录》中说:“我向来认为,一部志书如果能有三两篇写出特色,那么这部志书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立于方志著作之林!”由此可见,特色是一部志书的生命。否则,志书就会鹦鹉学舌,趋于雷同,就没有续修的必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比如西安《碑林区志》单设“碑林篇”,《洛阳市志》专有《牡丹志》,《安阳市志》中专设“殷墟篇”和“周易篇”,《焦作市志(1987~2000)》中设“陈氏太极拳篇”,《丰南县续志》单设“盐业编”,浙江省义乌市在续志时,针对自身实际,专门设了“外地人在义乌”、“义乌人在外地”两个篇目……这些就很有特色,并且给人印象深刻。概括的讲,地方特点主要分为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经济特色、物产特色、交通特色等几种类型,因此要体现志书地方特色,要重点记好以下几个方面:(1)特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及社会人文景观。如内蒙草原、新疆的戈壁滩、陕北的黄土高原、江南的水乡、杭州的西湖、桂林的山水、江西的庐山、云南的石林、曲阜的三孔、敦煌的莫高窟、绍兴的师爷、河南的豫剧等。续修《泰山区志》中的“泰山篇”,就根据泰山的景物位置与特点,把泰山景区分为“丽区、妙区、幽区、旷区、奥区”五个部分来写。作为淄博市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是南山北水,临淄古墓群、殉马坑,蒲松龄故居等是淄博特有的人文历史景观。据此,《淄博市志》中的“旅游篇”就应反映出“东古(齐文化旅游区)、西商(古商城旅游区)、南山(自然景观旅游区)、北水(湖泊民俗旅游区)、中文(聊斋旅游区)”的淄博地方特色。(2)特有的土特名产。如鞍山的钢铁、大同的煤炭、大庆的石油、增城的荔枝、海南的椰树等。作为淄博,就是陶瓷琉璃、博山小吃、周村烧饼和丝绸等。(3)特别突出的文化艺术群体及流派。如江苏的中国画流派--扬州八怪,安庆的桐城派散文等,作为淄博就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等。续修《淄博市志》单列齐文化篇和聊斋文化篇,集中记载淄博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将成为续修《淄博市志》的一个新亮点。(4)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及事件。由于种种原因,首部《淄博市志》人物篇未把我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收入其中,这次续志,应该补记孙子,让这位屡受各地争夺之苦的“淄博籍”先祖回归故里,最终找到真正的归宿,既是以正视听,也算是弥补了上次修志的缺憾,了我们的一个夙愿。此次在断限范围内逝世的宗怀德(1917~1997)作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天主教济南教区主教兼周村教区主教,也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著名人物。(6)特殊的民族风情和特有的方言土语。如内蒙的草原民族风情;被称为我国古代汉语方言“活化石”闽南方言等。

三、写好重点篇目,带活其他篇目

“方志的性质决定了人文社会内容应该是志书的记述重点之一”,如综述、旅游、人物、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文物)、政法、社会风俗、专题专记等篇目,再就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篇目(如齐文化篇、聊斋文化篇等)皆应当作记述的重点,除了前文所述,再如西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山西林州市的红旗渠,曲阜的“三孔”,东营的油田与黄河三角洲,宁波范钦的天一阁藏书楼……只有把这些独具特色的篇目写活了,挖掘并突出其内在的闪光点,言之有物,文质兼美,才能自成一家之言;并大大提升志书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彰显志书的文化底蕴,让读者在开卷有益的同时,感到有“读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志书的存史、资治、教化的本质作用。诚然,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淄博市志》中的工业篇等相关篇章也应当当作主体内容来写,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涉及到工业就事无巨细,不分宏观微观,就可以婆婆妈妈,眉毛胡子一把抓,除了“工厂、机器”,就是“表格、数字”,如同白开水炖萝卜,索然寡味,那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锤炼语言,提高文字表现力

锤炼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锤炼语言并非就是堆砌辞藻、描龙画凤的代名词,只要是“文字活儿”都会牵扯到锤炼语言的问题,就应该做到“信、达、雅”,就如同炒菜就要讲究色、香、味是一个道理。“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志书也应该通过准确、简洁、有力的语言,表现出编者的褒贬之情,何况今天我们志书的语言在文采、表现力、精练程度等诸方面都远逊于古代志书。担当资治、教化重任的志书要知往鉴来,流传后世,更是概莫能外,黄炎培先生就曾说过志书的概述语言要“文采斐然,雅俗共赏”,清代方志大家钱大昕也说入志资料要“辞严事核,质而有文”。我国古代包括史学家在内的许多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锤炼字句名言,对我们今天续志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正史中,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文情并茂,引人入胜,更是美文经典。语言简洁洗练,写人叙事,生动传神。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具有洒脱纵横之美,《汉书》则更多地受辞赋的影响,讲究藻饰,富丽工致,颇有严整之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呢?许多志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如《天水市志》麦积山石窟文化编中对于麦积山石窟环境是这样写的:“环绕石窟的是小陇山林区的茂林修竹,清澈山泉。地处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冬无奇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热适中。春风吹过,遍山葱绿,山花烂漫,溪水淙淙;盛夏时节,一片苍翠,凉风习习。蓝天与白云相衬,修竹与松柏相依。远山松涛阵阵,佛阁雾罩,自古即有‘麦积烟雨’之称。”麦积山美景,跃然纸上。志书语言也应如宋朝刘知几所云“文而不丽,质而非野”,写实与文采有机结合起来,所记的人和事才能产生永久魅力。当然,方志体对于语言及运用表现手法的一些原则要求是要坚持的,这是个大前提,但不能过分拘泥。例如虽说“述而不论”,但并不排除在关键处“画龙点睛”;在概述中或旅游、文化等篇目中,也可以适当运用议论或描写等表现手法,准确用词,言简意赅,使所记内容具体形象。

五、适当运用图、照、表,让志书图文并茂

图,主要指地图、示意图、平面图和各种手绘图画,也包括由统计表转化而来、比表格形式更为直观的统计图;照,包括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表即表格。史志中使用图表资料自古就有,东汉时期的《巴郡图经》,就记载了行政区的疆域图,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十表”,照片的运用就是近代的事了。图、照、表作为形象直观的史料,配合志书记述,可以丰富内容、美化版面、相互印证、化繁为简,“详文字之略,补文字之缺”,起到确保志书质量、增强志书可读性的重要作用,故有图、照、表可“揽万里于方寸之间“,是“无言之史“的说法。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了,那些图文并茂的报刊图书特别畅销,影响力也大;而一些纯文字的东西,在销售方面就会冷清许多,影响力自然也就打了折扣。当今的志书若能配以精美、得体的图片,图和文相映成趣,使志书更为生动活泼,让读者读来赏心悦目,这岂不是一件双全齐美的事吗?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已走在了前列,如《崂山志》、淄博市的《高青县志(1978~2004)》和《周村区志(1986~2002)》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的新编《崂山志》,全书50万字,图片即达800余幅,图文混排,彩色胶印,构思新颖,气势恢宏,特别是图片资料,直观、现实地展现了崂山风景区自然地理、风景、人物、历史、宗教、民俗、旅游交通等各个侧面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誉。

六、搞好装帧设计,让人耳目一新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书籍来讲,装帧版式设计作为收尾的工序至关重要。装帧精美的书籍就能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人“一见钟情”,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有人把方志的质量划分为“内质量”与“外质量”两大部分,其中“外质量”就是指方志的装帧版式设计质量。但第一轮志书在这方面就存在缺憾,笔者所见到的第一轮志书基本上都是白纸素皮,满眼皆“字”,总是素脸朝天是很难打动广大读者的。当今“酒好也怕巷子深”,志书亦然。可以说,没有得体的书籍装帧,书籍将流于简陋而缺乏美感。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建筑艺术是空间艺术、静的艺术,然而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感觉。书籍装帧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并时时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当然书籍装帧是一项很专业的学问,且涉及到整部书的主旨、风格、特色等,还要具体考虑志书的造价、读者的承受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为全国第二轮修志正在进行之中,故这方面成功志书的范例还很鲜见,而近年来,一些著名出版社利用超前理念、先进手段所印刷的一些文化丛书还是值得借鉴的。无论怎样,穷数年之功,费九牛之力,编出一部足以让人赏心悦目的志书,则总是令我们这些“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修志人心驰而神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