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全国地方志热词
编者按:2017年,全国地方志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尤其是如期实现“两全目标”为中心任务,以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国家利益、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和人民群众需要,组织召开了“新疆四会”“山东三会”、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首届中国地情论坛、首届全国名村论坛、首届中国年鉴论坛、首届全国方志馆馆长论坛等重要会议,大力实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中国抗日战争志》项目暨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等重大文化活动,合作拍摄中国影像志……奋力推进全国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这些会议、活动,“方志中国”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通过一篇篇的微信播报,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国地方志系统在开展各项工作中都有科学的谋划、明确的方向,更描绘出方志人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勇于创新、抓实苦干的感人画卷。细心的您可能会发现,这些重磅报道中的一些热词作为全国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指引,在“方志中国”新闻稿中反复出现,涉及到方志思想、工作目标、创新举措等方方面面。
回望往昔,美景无数。时至岁末,我们从“方志中国”编发的关注度高的稿件中,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现频次最多的30个地方志热词,通过盘点热词对2017年度全国地方志工作进行回顾,共同欣赏全体方志人充满梦想、激情和斗志的芳华。
一、方志思想
1.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国地方志系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迅速掀起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学通、弄懂、做实上下功夫,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认识、认真思考、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指导意义。
2.地方志事业新时代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地方志事业也迈进了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内涵为:新时代是地方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是地方志实现省省、市市、县县有志有鉴,实现国志、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村志、社区志和综合年鉴从中央到社区(村)的全覆盖,地方志成为国家、民族、社会、各级党委政府不可或缺的伟大事业的时代;是全国方志人不懈奋斗、开拓创新、不断扩大地方志的功能和影响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地方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地方志实现家喻户晓,方志人挺直腰杆的时代;是全体方志人勠力同心,弘扬精神,奋力挖掘弘扬方志文化,继而助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是方志文化引领中华文化日益走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央,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
3.方志文化自信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对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对方志学理论的又一次提升。在强化中华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方志文化自信的提出当是时代必然。方志文化自信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有其坚实的生成基础,以地方志海量文献为物质保障,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根植于方志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包容性、功能性、资料性、权威性等特殊属性。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并且走进世界舞台后,方志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最有根基、最有借鉴意义的代表,应该也必须勇敢担当,要站在世界文化的中央。通过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方志文化繁荣发展,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通过普及方志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构建有方志魅力、中国魅力的有力话语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切实提升国际话语权,使方志文化影响世界,使中国的理论、制度和文化影响世界。
4.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具体指继续推进“十业并举”,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大局化、全面化、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国际化。通过这“六化”,使地方志成为记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中国国情、地情的重要窗口,成为“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的智慧宝库。
5.方志人精神
是对千百年来无数方志人精神风骨和价值追求的总结凝练,体现出方志人的时代自觉和历史使命。《规划纲要》将“修志问道、直笔著史”明确为方志人精神。
6.“仙人掌精神”
是方志人身上体现的类似仙人掌与其他植物不同的品格和特征,是方志人的一种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具体指“三耐一强”:一是耐炎热。从地上植被看,各地拔地而起的华丽楼堂中找不到方志人的身影。二是耐干旱。从地下根系看,地方志工作机构少有人关怀,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其三,耐贫瘠。长期以来,地方志地位边缘,待遇低下,但方志人在贫瘠的田地里照样成长,没有肥沃的土壤依然健硕。四是生命力强。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浇水也不灭虫,任其自由生长,长得最快、最富有生命力。这就是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方志人现在就有这样的精神,只要给地方志一粒种的土地,它就能生根发芽,不断拓展,把地方志功能向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拓展。
7.“方志六有”
是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成立以来方志人逐步焕发的精神面貌。具体包括:第一,有一种精神叫方志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就是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志,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道,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未来。第二,有一种速度叫“方志速度”。长期以来,方志部门被误认为是一群白发老年人数十年修一书,似蜗牛缓慢爬行。近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率先垂范,带头转变工作作风,系列名志工程、“一体两翼”工程等迅速开花结果,方志速度不再是蜗牛速度,而是高铁速度。第三,有一种效率叫“方志效率”。在速度加快的同时,方志人抓质量、重效益蔚然成风,方志效率日益提高。第四,有一种情怀叫“方志情怀”。方志人凝心聚力,在加快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职业情怀、家国情怀,结下了深厚的方志情义。第五,有一种自信叫“方志文化自信”。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魂,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只有中国方志文化是最独特、最灿烂的明珠。在地方志的传承中,孕育了方志人自信的情怀、自信的根源。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方志文化应该起到领头羊和排头兵的作用。当中华文化走上世界舞台的时候,方志文化应该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第六,有一种担当叫“方志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敢于担当。近年来,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就是凭着敢于担当的精神,主动拷问“在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什么是方志人的贡献?”在冷部门做出了热事业。
8.“十大意识”
是中指办党组在总结2016年工作基础上,认真对中层干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的要求。具体指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包括服从意识和忠诚意识;纪律意识,包括规矩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执行意识;表率意识;角色意识,包括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协作意识,包括团结意识;感恩意识。
二、工作目标
9.地方志“两个一百年”
是中指办紧扣中国共产党决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为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真实记录并传承下去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具体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省省、市市、县县有志有鉴的“两全目标”,开创一项世界文化创举;在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志、省市县三级志书,乡镇志、村志、社区志和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
10.“两全目标”
是党和国家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下达的法定任务,也是全国地方志系统的核心目标任务。具体指到2020年,完成第二轮地方志书规划任务,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
11.“三大方向”
是彰显地方志价值、展示地方志魅力、提升地方志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和战略举措。具体指:一是以地方志国家利益为导向开拓创新。如举行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启动《中国南海志》《三沙市志》编纂,启动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及地方抗日战争志编纂工作等。二是地方志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开拓创新。如启动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中国名山志、中国名酒志等文化工程,启动中国影像方志、中国名镇影像志拍摄工作等。三是地方志以人民为中心开拓创新。如开通中国地情网,推出《中国地情报告》《中国方志发展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谋划编纂社区志、居民小区志,建立村史馆、村情网等,利用“三网一馆两平台”建设,让地方志走进寻常百姓家。
12.“四驾马车”
是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主体业务。具体指志书编修、年鉴编纂、方志馆建设、地方史编写统筹并进、协调发展。
13.“十业并举”
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具体指志书、年鉴、方志馆、地情网、数据库、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期刊、学会、理论研究、地方史。
三、创新举措
14.“一纳入、八到位”
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总体要求。“一纳入、八到位”是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明确提出来,中国社科院院长、中指组组长王伟光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中作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基本经验加以强调的,并写入了《规划纲要》。具体指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
15.依法治志
是实现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新目标的基本路径和重要保障。由中指组秘书长,中指办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提出并写入《规划纲要》,作为地方志工作必须坚持的六大基本原则之一。依法治志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和必然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各级政府、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明确在地方志工作中的法定职责,并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克服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的老思维、老习惯,转变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坚持用法治思维来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提高依法治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健全地方志法律体系。随着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推进和地方志事业的快速转型发展,《地方志工作条例》已经不适应地方志事业发展需要,亟需启动修订或者立法程序,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适应新要求。三是要严格执法程序。坚持在法律框架下严格执法。强化地方志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大地方志法规规章的执行力度,预防处理地方志违法行为。
16.援疆援藏
是全国地方志系统为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援藏援疆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规划纲要》,全面推进西藏、新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举措。8月1—2日,中指办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召开全国地方志系统援藏援疆工作座谈会,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力量、抓好落实,既要全面促进完成“两全目标”,又要考虑到西藏、新疆、兵团的实际困难,组织商讨援助机制、模式。这次会议,标志着全国地方志系统援藏援疆工作正式启动。会议结束后,全国地方志系统迅速行动,认真落实援藏援疆工作会议精神,纷纷第一时间与受援单位取得联系,采取实地调研、工作座谈、捐书赠书等形式,了解实际困难,研究帮扶举措,全系统掀起援藏援疆工作热潮。
17.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
是《规划纲要》主体任务的精准概括、开展地方志工作的“总抓手”。具体指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资助工程、中国精品志书工程、中国精品年鉴工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全国地方志“一体两翼”用志工程、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方志馆研究建设及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建设工程、中国地方志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工程。
18.中国精品年鉴工程
是中指办打造出堪称精品、彰显特色的传世佳鉴的重要举措。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是中指办推出的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之一,与先期实施的中国志书精品工程视为姊妹工程,一道作为加强地方志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5月18日,《山西年鉴(2016)》《温州年鉴(2016)》《北京海淀年鉴(2016)》成为首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中国精品年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专作序文,对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意义与价值作出深度解析,对这项探索与创新工程充满了期许和厚望,并为筑牢地方志事业根基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19.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
是由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倡导并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全面开展的重大创新工程,又是国家级文化工程,是让方志文化深入基层、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重要举措。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2015年启动,已经出版37部名镇志,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名镇论坛,已经成为全国地方志系统重要的文化品牌,在方志文化的普及、名镇的宣传、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乌镇志
《中国名镇志·乌镇志》(中文版)由方志出版社于2017年10月出版,是第二批中国名镇志丛书的精品力作。《中国名镇志·乌镇志》由中国社科院院长、中指组组长王伟光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分别作序,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的文章《有一个故事,叫乌镇》开篇,设“越疆吴界”“浙北古镇”“古镇保护”“枕水人家”“‘互联’天下”“风情民俗”“文坛双星”“乡贤名人”“翰墨清芬”和“大事纪略”十个篇目对乌镇的建制区划与自然环境、文物胜迹与商业文教、乌镇的古镇保护模式、景区物产、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礼仪风俗、茅盾与木心两位文坛巨匠、乡贤名士望族及艺文作品进行介绍。全书共计41.5万字,图片300余张,图文并茂、设计制作精良。12月3日,《乌镇志》(中英文版)亮相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并赠送与会重要嘉宾,向参加互联网大会的全球宾客介绍乌镇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乌镇独有的水乡柔情,全方位展现这一互联网小镇的绰约风姿。
21.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是由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倡导并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全面开展的乡土、乡村文化抢救工程,是地方志拓展领域、延伸触角、主动走进千家万户、与现实相融相通的积极尝试。实施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就是要把农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让百姓记得住乡思、留得下乡愁、听得见乡音、传承下乡俗,让农村能够传承文脉、重塑特色。就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记述农村事物、传播方志文化,普及地方志成果;就是把农村传统文化精华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让名村的发展“有志为证”;就是把地方志工作的触角向基层、村庄、千家万户延伸,让地方志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在地方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2.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
是地方志为经济社会中心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展示华夏名胜古迹、宣传中华山岳文化的独特方式。12月26日,中指办在山东省济南市启动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将组织编纂《泰山志》《黄山志》等名山志。
23.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
是新形势下地方志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开拓创新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让地方志走进企业、服务企业,走近百姓、服务大众,传承发展方志文化,拓展地方志功能格局,扩大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力。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是由中指办统一领导,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各酒类企业(单位)具体承担的文化工程,工程内容包括编纂出版中国名酒志系列丛书、拍摄制作中国名酒影像志、举办全国名酒论坛等。4月19日,中指办在江苏宿迁启动了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启动以来,受到了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包括《茅台酒志》《洋河酒志》《古井贡酒志》等都在积极申报,并启动了编纂工作。
24.“一体两翼”用志工程
是《规划纲要》提出的刚性任务,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一体”指编纂《中国地情报告》,“两翼”指编纂《中国方志发展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并相应举办地情论坛、宣传发布等活动。
25.中国南海志
是全国地方志系统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倡导编纂《中国南海志》,目的是通过整理、挖掘历朝历代和当代关于南海的史料,以志书为载体,全面梳理中国人民发现、开发利用、管辖南海的资料,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铁证如山,神圣不可侵犯。
26.抗日战争志
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是史学界和方志界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升地方志影响力的学术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具有重要的时代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志具体包括编纂《中国抗日战争志》11卷和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各省级行政区域分志,由中指办牵头组织编纂。编纂抗日战争志,可以使中华儿女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可以汲取历史智慧,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可以真正做到用史实说话,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可以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峡两岸共享史料、共写史书重要讲话的重要举措。
27.中国影像志
是把志书用现代化的影像技术保存下来并传播出去的重要手段,开创了志书编纂的崭新历史,是一场志书编纂方式和存在形式的革命性试验。目前影像志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和宽广,包含了名镇、名村、名山、名酒、名水等多个领域。影像志的出现,将助推方志文化大众化,让地方志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催生当地民众感情共鸣与归属、留住乡愁与集体记忆等方面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8.中国影像方志
是中指办与中央电视台的又一次成功合作,是两家单位联合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中国影像方志》以更加直观、形象、立体的方式介绍一定行政区域的方方面面,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这种从文字到图像的突破,代表的是新时代地方志内容呈现形式的变革创新和拓展延伸,将进一步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志”力。
29.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
是第五届中指组批复的首家国家方志馆分馆,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分馆建成后,将成为各地分馆的标杆,展示中华文化、中国方志文化的一张名片。中指办要求黄河分馆充分体现国家性、黄河性、东营性、方志性;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为弘扬方志文化、黄河文化与民族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
30.讲解员大赛
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梦·方志情”首届全国方志馆讲解员大赛,是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中的一项引领性、开创性活动。11月24日,中指办、国家方志馆主办的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梦·方志情”首届全国方志馆讲解员大赛在广州市拉开帷幕。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场举行,11月24日举行预赛,11月25日上午举行决赛,赵媛媛等10名选手获得“全国方志馆十佳讲解员”称号,谭艳妮等10名选手获得“全国方志馆优秀讲解员”称号,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10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信息来源:中国方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