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志鉴园地 > 年鉴论坛 > 正文内容

浅析年鉴对编纂志书的作用

作者:滕志刚    发布时间:2014-05-22 00:00    

一般认为,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以年度为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年鉴更多地带有年刊的性质,属资料性期刊。而“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20065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所以,这两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通过机构设置、人员组成,以及两者的资料属性、服务对象、基本功能等项目的比较,我们发现,这两者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事实上,年鉴是编纂志书的必要准备和重要的资料来源,对志书的编写,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年鉴是编写志书的重要资料库

志书是,资料性的科学著述,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志贵周详,资料是志书具有生命力的基础。清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高度评价地方志云:“正史粗疏,邸报散乱,方志缜密。”梁启超亦主张志书要翔实,甚至表示“宁要芜杂,不重粗疏,以其无所取也”。这都证明了方志史料的价值。 

年鉴作为政府主持编修的地方性资料工具书,具有鲜明的特点,对编写志书而言,有两点尤为重要:其一,信息知识密集。年鉴综合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各方面的综合状况,其信息知识的密集度,大大超出其他一般的出版物,素来有“信息库”、“资料库”的美誉。其二,资料数据的权威性。年鉴多数为政府有关部门主办,收录的材料,选材严格,翔实可靠,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正统计资料之误。年鉴的“官方性”,决定了其较高的权威性。就此而言,年鉴对志书编写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那么,年鉴如何为编写志书提供资料服务呢?

首先,要明确年鉴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1.年鉴应重点反映行业主业发展变化的资料,这是行业资料收集的主干,非此,不能系统反映相关行业主业发展的基本线索;2.反映行业主业发展变化的背景资料。这一做法的益处,在于能明晰主业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3.与本行业发展变化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如机构、队伍、管理、法规、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等;4.本行业主业发展变化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事例,如大事、要事、特事、新事,目的是能够突出重点、反映热点、展现亮点、透视焦点;5.反映时代特征、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的资料。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资料的收集必须因地制宜,富有特色。

以闸北区环卫部门为例,2003年,市环保局组织了一个全市性的消除环境污染的“三年行动计划”。2004年闸北年鉴,就重点反映区域内有关污染情况的基本资料和背景材料; 2005年闸北年鉴,则侧重反映相关的政策法规、具体做法、难点热点及进展情况; 2006年闸北年鉴,又以结果、影响为重。这样,就为将来志书的编写准备了必要的资料。

其次,要明确资料收集的原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年鉴可以为编修志书提供全方位的文字资料。除年鉴本身之外,还应注意三方面资料的收集。首先是图书资料。由于方志的广泛性,几乎所有具备史料价值的图书资料,都有其参考价值。因此,在年鉴编修的过程中,应重点收集各种地方史志资料,尤其是党史、政协文史以及文化等系统出版的内部资料。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是年鉴收集资料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地方的非正式出版物,如有关专题报告、调查研究等。以闸北区为例,每年区委都有大量的调研课题,凝聚了区政府各部门精英的心血,其所涉及的领域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非年鉴的条目所能相比。若能加以系统收集和整理,必能为将来志书的编纂,带来莫大的裨益。其次是档案资料。档案资料不仅史料丰富,可靠性大,收藏集中,而且还能为其他资料收集,提供线索。然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方志部门平时对档案资料的利用率是较差的,两个部门(许多地方已合并为一家了)缺乏应有的双向交流机制,往往是有需要了,才会被动介入,从而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是报刊资料。由于报刊所载内容丰富而具体,尤其是一些以经济为主的产业报、实业报,其所载内容史料价值尤高,不失为较珍贵的历史资料。从上海各区县年鉴来看,许多年鉴都收录了所属区域的年度报刊资料,但失之于粗疏,深度加工利用不够,史料价值不高,未能更好更及时地提供修志资料。这同样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改进。

二、年鉴是培养修志队伍的重要渠道

由于年鉴的编辑队伍是修志的基本力量和骨干,因此,出版年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在为修志工作培养队伍、积蓄力量。

然而,目前全国各地修志队伍的基本状况,却令人难以乐观。特别是随着机构改革,专职地方志工作人员流失严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人手短缺、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已影响到了方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2006518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这对方志系统而言,这是一个科学的春天。毫无疑问,这为中国地方志事业的规范、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修志工作的稳定和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除机构相对独立、经费保证、待遇提高等因素外,能否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修志队伍同样至关重要。而编修年鉴,为修志队伍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首先,应加强编辑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三要素,而编辑又恰恰处于其中的核心环节。任何出版物都带有编辑的烙印,一部出版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编辑的综合素质如何。所以,我们认为,修志队伍的建设,重在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是政治素质。编辑人员首先要懂政治、讲政治,要懂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政治观点。这样,才能避免政治观点出现偏差。其次是思想素质。即编辑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追求、科学信仰、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这决定了一部出版物的品位。第三是文化素养。编辑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其人员的文化素质构成,要有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训练、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不然,就会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此外,编辑人员还应该包括良好的思维方式、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现代社会,其文化素质还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现代技术操作能力。第四是职业素质。即编辑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这是一名编辑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此外,编辑人员要切实提高素质,还必须克服编辑工作中的习惯性弊端。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人员往往习惯于在书桌、电脑前,被动地做着文字修改工作,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内容的取舍方面都存有缺陷。但政府年鉴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物,它是区域内年度综合信息的集中反映,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是年鉴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编辑要跨出书斋,深入基层。前几年,闸北区方志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即深入基层单位,进行座谈、调研;邀请重点部门的领导,就区域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设系列讲座,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不仅使编辑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区情,更重要的,使编辑人员增强了宏观思维能力,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有了全方位的提高,使其对信息的筛选、甄别、提炼更加准确、到位,年鉴的权威性、实用性和利用率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提高基层编纂人员的素质。志书的基本模式是众手修志,任何一部年鉴或志书,都离不开基层编纂人员的努力和合作,他们是志书编纂的基本力量。而年鉴工作,为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基本素质高的基层编纂队伍,提供了有利的舞台。

基层编纂人员,就其工作性质而言,都属兼职性劳动,而且人员变动性较大,这就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态度差异性极大,尤其是其相对薄弱的基础专业知识,严重制约了年鉴和志书质量的提高,对于打造精品良志,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我们常见的原稿差错,主要有以下类型:(1)格式和内容差错。在原稿中,年鉴编纂的一些基本要求——“全”(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内容有新鲜感)、“精”(精炼)、“特”(特色)等,往往不能达到要求。而年鉴条目的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何果,亦往往不能周全。至于综述、概况,其科学性、精炼度就更打折扣了。(2)语言和标点差错。这包括汉字差错、汉语语言差错、字母差错、数字及量和单位差错、标点符号差错(特别是顿号和逗号、比号与冒号、中圆点和小数点、连接号和下划线等,常常容易混淆),图、表、公式的差错,以及版面格式的差错,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显而易见,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编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的。

而年鉴编纂的过程,为克服这一弊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闸北区城建系统为例,通过这几年不间断的、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典型示范和个别交流,基层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知识性、常识性的错误已大为减少,作者的认真程度和原稿的规范性,均有明显提高,从而为将来的续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鉴是志书编纂体例创新的试金石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志书的基本功能是资政、教化、存史。服务社会是其根本宗旨,也是人们从中总结过去、分析现状、探索未来的有效工具。坚持自己的编辑方针,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全面、科学、翔实地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经验教训,这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广大修志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取不断,这是保持志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无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形势与首轮修志时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交往程度远胜往昔,社会信息爆炸式增长,出现了许多跨门类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志书的体例必然随之而变,无论是体裁、结构、章法都应与社会发展、社会内容的变化相适应。

然而,志书又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物,有其自身的基本要求和特点,任何体例的改动和变化,都应该慎重、科学而严肃。由于年鉴和志书存在着许多共性的地方,因此,年鉴的创新和尝试,就为志书编纂体例的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试金石。

年鉴和志书一样,在当今出版市场,有着无可替代的定位优势。这就要求年鉴必须在内容和形态方面要从区域特点出发,博采众长,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和改造,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形成他人无法替代的风格特征。这样,年鉴才能常编常新,始终保持自身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年鉴任何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都为志书的创新,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就此而言,可谓功德无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年鉴还能在图书设计、印刷工艺和新材料的运用等各个设计、印刷环节,为志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四、应注意的问题

1.鉴、志、史的区别。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鉴重现实,志重存史,史重规律。全面、系统是年鉴的基本要求,对年鉴的要求不应过于求全。

2.服务性与独立性的有机统一。年鉴为志书服务,是其应有之义。但年鉴又是相对独立的,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规律,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为志书服务,而丧失自身的独立性。

3.充分发挥年鉴的“借鉴”作用。年鉴以区域地情资料为主的同时,应适当拓宽其外延,将外区成功的经验和重要的信息,以图、表或小资料的形式,加以有机地摘录或链接,以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市闸北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