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年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数据时代对年鉴内容广度与深度提出更高要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中指出:年鉴编纂单位应拓宽资料搜集渠道,资料除依靠各供稿单位提供外,还要通过查阅档案、报刊和提炼网络信息,以及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搜集。但是,当前年鉴资料的来源绝大多数还是以单位供稿为主导,被动收集资料为主,网络信息来源利用很少,内容也主要是国家机关治理涉及的领域,在政府部门职能不涉及的一些社会和行业领域,基本空白。这与海量的大数据相比,其深度与广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云计算”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获取和存储数据变得既简单又方便,因此开辟大数据作为年鉴资料重要来源成为当务之急。
大数据时代对年鉴的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搜集与传播具有及时化、全时化的特征,大数据及时收集与抓取的功能,很多数据能做到实时更新并迅速传播。虽然年鉴主要功能为记录和存史,《规定》中指出,“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目前很多地方还做不到这一点。很多时候,等年鉴出版,很多数据已经过时,参考性不大。因此在时效性方面,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及时迅速的获取编纂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充分加快年鉴编纂出版节奏,增强其时效性,才能跟上大数据时代的节奏和年鉴受众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对年鉴的传播与利用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地方性综合年鉴传播的媒介和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书籍的方式出版发放给各个供稿单位、图书馆等,目前一些有方志网站的地方上传电子版到网站,受众极为有限。很多时候供稿单位以外的群体比较难以获取、知晓率不高。由于年鉴获取者大部分为年鉴资料的提供者,和众多年鉴资料的读者和研究者没有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从读者角度促进年鉴编写水平提升途径缺失。而大数据主张开放、共享、互动。大数据时代年鉴传播媒介将多样化、整合化,传播范围应该全空间化,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各种社交媒体软件等技术平台都可以成为年鉴的媒介,同时通过媒介互动共享同时获取相关互动数据。
大数据时代对年鉴编纂和利用带来新机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给年鉴编纂带来众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务院《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对支撑大数据发展的国家级统一平台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在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政府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到 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到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按照这一规划,年鉴编纂将依托这些数据平台,以前难以获取的重要内容将较为容易获取,资料来源更加广泛和丰富,必将是年鉴内容大大提升。同时,大数据搜集和分析技术,又可以充分应用到年鉴系统,进一步提升年鉴编撰深度和应用范围。
大数据时代对年鉴编辑与利用的启示:
一是拓宽年鉴资料收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随着我国大数据发展规划落实,年鉴编辑应该逐步突破目前单一被动的接受年鉴资料收集的模式,一方面要利用逐步建立的各个领域的数据系统,对原有的各项内容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充实,增强资料尤其是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入以前难以搜集量化的数据内容;另一方面,要逐步利用大数据搜集便利性,打破年鉴内容主要来源于党政机关提供原材料的局限,没有大数据之前,一些不在党政机关职能范围的事物往往难以出现在年鉴内容之中,如在一些服务业领域像电子商务发展情况、餐饮行业客流量等具体数据,可以依托相关行业数据库来收集整理,来弥补年鉴记录空间的局限。
二是要逐步创建年鉴利用与交流的大数据平台。当前,年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高校师生、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面向群体较窄,互动性差。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年鉴数据化主要还是把纸质年鉴书籍PDF化,上传到史志网络。大数据时代性年鉴的利用和开发远非如此,年鉴领域应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移动设备,以年鉴资源为核心,搭建吸引所有年鉴编撰者和利用者大数据平台,这一平台应具无地域限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征,并方便检索,利于互动。既可以充分发挥年鉴资源的作用,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大数据平台,收集编者与读者年鉴使用习惯、内容需求等数据,反过来促进年鉴编写与使用的优化,保证年鉴的活力。
三是充分发挥年鉴自身的存史特性。由于大数据存储记录的海量性与存储内容的及时性,年鉴在数据记录方面永远也无法与大数据该项功能匹敌,也无此项必要。大数据更多是通过对全部非绝对精确数据的相关关系进探究,从而做出预测。年鉴的功能更多是通过连续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对一地社会发展进行详实记录,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探究事物因果关系,在这一点上,年鉴同大数据相比具有明显不同。因而,在大数据时代,年鉴编辑更应该强化此项特质。要做到这些,年鉴编辑一要保持连贯性,在框架设置、条目记载、数据记录等方面要持续强化其连续性和完整性,避免中断;二是要加强对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记述。大数据更多偏重微观层面的数据收集来预测分析宏观事件,而年鉴除记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外,要全面反映地情,要注重社会人文风情,社会生活发展变化脉络的记载,从而彰显年鉴不同于大数据的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年鉴工作者应主动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政策决策、社会运行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积极探索在大数据时代,综合性年鉴编辑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功能的新路径。同时要看到年鉴自身的特质,大数据只是一种手段,合理运用大数据方能推动年鉴焕发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