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实施镇村史馆全覆盖工程纪实
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方志工作的基础。挖掘、保护和弘扬镇村文化,记录镇村发展演变历史,反映农村大地上乡村发生的深刻变化,让广大村民更好地了解家乡发展变迁历史,感受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发展业绩,是地方志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2018年起,江苏省启东市全面启动镇村史馆建设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14个镇(区)、261个村实现镇村史馆全覆盖。走进一家家镇村史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沙地乡情、咸腥的渔港风韵、炽热的东南烽火、奋进的东疆脚步、动人的启东故事,这里成为启东人了解乡村历史、寻根溯源、感念时代的重要窗口。
一、唤醒记忆,留住田园乡愁助振兴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启东是长江入海口一块沙洲成陆、移民垦荒的新土,自1928年设立县治,至今尚不足百年。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启东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8个乡镇逐渐撤并成2015年的14个镇(区),一些承载乡村文化的老物件、老技艺逐渐消失,一些沙地特色的传统习俗习惯、农谣俚语逐渐被淡忘,一些留有历史痕迹和记忆的镇名、村名不再沿用,甚至一些先辈英烈、乡贤能人也少有人记起,乡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小,“回不去的乡村,找不到的乡愁”成为乡村振兴发展中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个村落无论其历史长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曾经的老街、转动的纺车、泛黄的账本、门前的老槐树……乡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参照,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情感背景。为了留住乡村的“根脉”,激发新一代对家乡文化、乡风民俗的认同,提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5月,以全市推进各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档升级为契机,中共启东市委宣传部、启东市方志办、市档案馆联合对建设镇村史馆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摸底。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在全市先试点、后铺开到全覆盖开展镇村史馆建设的工作方案。
2018年7月,中共启东市委宣传部、启东市方志办下发《在全市开展镇村史馆建设工作意见》《关于镇村史馆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展陈内容、工作安排、工作进度,各镇及所辖2个村的镇村史馆建设作为一期工程,先行试点铺开。建设镇村史馆的初衷是通过挖掘镇史村情,记录启东镇村发展演变历史、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现启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阶段的光辉历史,展现启东人民在新时代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奔小康的生动画卷,激发村民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在建设谋划上,镇村史馆着重突出“镇(村)情概况、镇(村)史沿革、红色印记、镇(村)域发展、乡贤善举、知名人物、生产生活、乡村风貌、大事记、照片实物”10个版块,记述镇风民情、传承红色基因、展现新时代风采,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展板、实物为载体,直观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启东镇村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村容村貌、自然生态、风俗民情、人文特色、乡贤名人、工农业生产、生活变迁、教育卫生等镇史村情。在组织落实上,各区镇的党政领导、村党组织书记,给予镇村史馆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切实把镇村史馆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明确责任,落实专人推进,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加快工作进度。2018年12月底,王鲍镇、东海镇2个试点镇史馆和近海镇大圩村、合兴圩村,合作镇臣义村、周云村,惠萍镇果园村、东海镇德字村等8个村史馆相继建成。
第一批试点建成的镇村史馆成为留住乡愁、传承民俗和弘扬传统的一种有益载体,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和赞赏。近海镇大圩村村史馆收集到80多件老物件,生动记录了大圩村人民耕耘桑梓的往事,春拖犁耙,夏挥锄头,冬抡钉耙,是先辈劳动耕作的场景;石磨、炖粥壶、纺车、织布机是先辈旧时生活的场景。从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到欣欣向荣的小康村,大圩村人经历了从茅草屋到小洋房,从芦花鞋到小汽车,从织布机到品牌服装,从石磨面粉到吐司面包的翻天覆地的质变。合兴圩村是典型的新涨围垦沙田,诞生初期土地贫瘠、盐碱严重,田间沟头长满茅草和蒿枝。如今的合兴圩村道路宽敞、景致迷人、生态优美,一代代合兴圩村人在党的领导下致富奔小康、奋进新时代。村史馆里一幅幅图片是村庄发展的缩影,一段段文字是历史的凝结,今天合兴圩村的成绩见证了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在村史馆里,一段段历史被重新挖掘,一个个即将消失的风俗被留传下来,极大丰富了本土文化的历史内涵,详细记录了农村的文化变迁。
二、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推进全覆盖
先行试点的镇村史馆为全市推广探索了经验、树立了榜样,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也极大鼓舞了全覆盖推进的信心。2019年初,中共启东市委宣传部、启东市方志办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提出了因地制宜推进全市镇村史馆建设全覆盖。
镇村史馆建设全覆盖得益于全民发动的良好氛围。项目启动后,启东市镇村三级联动,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各镇由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宣传委员负责直接推进,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交流沟通,建立每月工作进度汇总通报制度。各村纷纷成立了以退休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为主体的村史编撰小组,许多知村情、有热情的乡贤积极参与。特别是在文稿整理、实物收集、布展设计等方面,调动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利用多方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众力量深入挖掘镇村历史资源,村民忆村史、知村情、晓村事。东海镇建民村组织了6位老教师为村史馆筹集考证各种历史资料。惠萍镇鸿西村党支部书记带领5位村干部四处征集图片、实物资料。寅阳镇长兴村组织10余人深挖拓荒先贤、革命英烈、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据不完全统计,在镇村史馆建设过程中,帮助提供采访口述的村民达1万多人次,直接参与记录的工作人员达3100多名,村民提供相关照片8000余幅,捐赠实物资料2300余件。在建设经费保障上,各镇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吕四港镇整合渔业、电动工具等各类专业展馆资源,投入一千多万元全新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镇史馆;经济条件好的村,投入十几万、几十万来保障村史馆建设;经济条件有限的村,由乡镇一级统筹,几个村打包组织项目招标,一揽子解决村级在村史馆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问题;也有村子发动村里的成功人士支持赞助部分资金。
镇村史馆建设全覆盖离不开职能部门的专业指导。启东市方志办每月对试点建设的镇村史馆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和点评,并面向全市选聘地方史志人才,积累从事志鉴编修的人才资源。东海镇显中村的老党员陆凤贤主动请缨参与筹建村史馆。他曾长期在市史志办、市政协文史委工作,对启东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比较熟悉,也很热爱。为办好村史馆,年过古稀的他走遍了村里的500多户人家,查资料、收文物、布场馆。100平方米的展厅,每一个版块都散发着乡村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
和现代海派文化的浓浓气息。市方志办在指导过程中始终强调,镇村史馆建设要贴合实际、突出特色、放大亮点,注意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培养乡村新风,营造爱家爱村爱国的良好氛围。如汇龙镇临江村在1949年前坍塌5次,损失土地3000多亩,百姓流离失所。20世纪70年代,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沿江治坍工程,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村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村史馆以“治坍保民为什么能”为特色亮点,围绕这一主题讲述村史变迁。“江苏渔业第一村”吕四港镇海渔村突出渔业改革为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围绕“改革带来的巨变”这一主题展示农村发展。
在镇村史馆建设过程中,启东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展示形式实现多样化。如吕四港镇范龙村没有建设场所,就设计了村史长廊,利用墙面、展板等平面空间进行展示。南阳镇东昌镇村、合作镇周云村还将村史馆内容搬到线上,运用VR技术将村史馆转化为可听、可看、可参与的“活历史”,既扩大了村史馆的传播途径,也为更多的流动党员、外出人员提供了掌上村史馆。
正因坚持因地制宜、不雷同造馆,整合资源、不贪大求全,反映特色、不千篇一律的原则,启东打造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品”镇村史馆。如,吕四港镇吕滨村、海晏村等沿海村落重点打造仙渔文化专线;海复镇滨海村、均里村、搬场村依托张謇创办实业和教育遗存打造垦牧文化专线;王鲍镇九令村、更生村,合作镇洋桥村、臣义村等革命老区的村落突出红色文化专线;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圆陀角村、东海镇兴垦村等滨海村史馆突出套圩垦荒、向海图强专线;北新镇万安村等沿江村史馆打造绿色生态专线,将农耕文明基因、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红色基因融入其中,兼收并蓄,升华精神内涵。
三、激活阵地,镇村史馆宣讲颂党恩
2021年底,启东市14个镇(区)史馆、261个村史馆全部建成。一家家镇史馆、村史馆的建成启用,不仅成为继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还成为启东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平台。为用好这块阵地,各镇村组建起由优秀党员、启东好人、威望高的村干部、乡贤组成的村史讲解员队伍,在“七一”、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说家乡美”等宣讲活动,让更多群众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馆内陈列的老物件、展出的民俗风情画等,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成为重要的基层思想文化教育阵地,让人们记住乡情、知村爱村,以良好家风带动村风,用淳朴民风倡树新风,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同时,注重把镇村史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性教育基地相结合,通过必要改扩建,实现“一馆多能”。比如,将特色鲜明的镇村史馆提档升级为党性教育基地,打造启东历史名人园、启东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陆铁强公园等11个党性教育基地。2021年,启东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广泛开展“村史馆里讲党史”活动,组织专场5800多场次,受众超10万人次。
录制“村史馆里讲党史”短视频50集,通过“i启东”APP等融媒体平台集中展播,访问量超40万人次。开展村史馆“云参观”线上活动,受众超8万人次。传承文明,倡树新风。镇村史馆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阵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青少年教育提供社会课堂。一些村史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改善乡风民俗、激励青少年成长成才有潜移默化之功效。村史馆成为周边学校的热门课外学习基地,一件件带着时间印记的老物件,在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下,让孩子们“走进”从前,了解到父母嘴里的“过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青少年不仅学到很多课本中没有的历史故事、乡土文化,还了解了村庄的过去,感受了家乡变化,感悟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021年,各地依托镇村史馆开展“七彩夏日”等各类主题活动1000多次,参观量2.4万多人次。不少村史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村史馆的娱乐性。同时,依托村史馆开展的节日民俗、经典诵读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启东市镇村史馆全覆盖建设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党建》《党的生活》《新华日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江苏党史网等报刊和网络平台予以宣传报道。镇村史馆建设项目申报“南通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奖立项项目”“省地方志创新项目”“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成果项目”。
作者:陈广辉
陈广辉,现就职于中共启东市委党史办公室、启东市地方志办公室,从事志鉴、党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