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志鉴园地 > 方志论坛 > 正文内容

“见微识乡村,修志凝乡愁”——桐庐县“微村志”编修工作实践

作者: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01-03 10:52    来源:浙江方志网

2014年,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创造性提出“微村志”概念,以“见微识乡村,修志凝乡愁”为主题,从“微”字着手,本着以小见大的原则,以图文并茂、开门修志的方式,面向社会传播桐庐乡土文化。桐庐“微村志”,其中“微”是表现形式(文章的篇幅短小、切入口小),“微”也是发布途径(初始时微博、微信为发布的主要途径);村,是采写范围,以行政村为单位;志,则是载体,是宣传介绍桐庐乡村的载体方式,是修志人的本职所在。

一、编修“微村志”的三步曲

作为“中国最美县”的桐庐,许多村庄、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庄都有着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历史。怎么样捕捉、展示乡村转型发展历程,留住乡音乡愁,如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是桐庐方志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起步摸索

2014年5月,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创造性地发起“微村志”的采编工作。7月,在时任副县长颜鹂(为浙江大学教师,挂职桐庐锻炼)的推动组织下,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党委学工部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浙大实践团”)合作,先行借助高校力量探索“开门修志”。由于“微村志”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在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交流、征求意见等工作后,选定8个乡镇(街道)的10个行政村(精品村)进行深入调研,鼓励他们用散文类形式,尝试采写“微村志”。经多次指导与修改,浙大实践团于8月底编修完成首批梅蓉、鸿儒、环溪等10个村的“微村志”。8月27日,“桐庐微村志”微信公众号申请成功,当天发布首批10个村的“微村志”,至此拉开“微村志”开门编修序幕。

(二)全面推进

自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首批10村的“微村志”之后,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也收到不少意见和建议。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及时总结起步摸索阶段与浙大实践团合作编修的相关经验与不足,并广泛吸收意见和建议,2014年10月尝试借助社会力量“开门修志”,从桐庐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中挑选10位人选启动第二批“微村志”采写,由此开启“微村志”编修全面推进阶段。为使“微村志”编修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启动编辑出版《桐庐微村志》(第一辑),在先期已编写完成的微村志中,精心挑选30个村的“微村志”收录到第一辑中,于2016年10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深化提升

《桐庐微村志》(第一辑)出版后,受到上级部门、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及时总结第一辑编修的经验,并结合时代发展形势,特别是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挖掘乡土文化等,不断完善“微村志”编修工作。2016年至2022年,《桐庐微村志》共出版发行四辑,收录了120个行政村,桐庐全县下辖行政村181个,约三分之二的村庄“微村志”已编修出版。为实现微村志编纂的全覆盖,现已启动第五辑、第六辑的编写工作。面对剩下的村庄相对历史底蕴较少,采编困难的具体情况,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决定继续扩大“开门办史”的力量,邀请更多熟悉村庄的老同志、史志爱好者和村民等更大范围的人员参与编写,并落实专人开展编写前的指导与培训,确定县、乡、村三级联系人,协助召开村情座谈会、收集村情资料,更深入地挖掘村庄方方面面的资料,集中攻克编修难题、充实编修内容。

二、编修“微村志”的四创新

《桐庐微村志》自2014年8月27日微信公众号推送以来,特别是《桐庐微村志》(第一辑)出版之后,相继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浙江省方志办领导、市县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赞扬,《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也相继对微村志编修工作进行报道,认为这是地方志工作部门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尤其是服务“美丽浙江”“美丽杭州”建设的重大创新和重要成果。2018年6月,《桐庐微村志》(第一辑)获杭州市社科联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9年2月,在国家审计署审计桐庐县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时,《桐庐微村志》受到关注和赞扬,认为这是桐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中的亮点和独特创新之处,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广大读者表示透过《桐庐微村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寻得到根、记得住乡愁,使他们又回到了曾经无比熟悉的美丽家园。

《桐庐微村志》在探索实践中做到了编纂风格、传播方式、关注对象、编修方式四个创新,是全国首创的以碎片化采编和新媒体传播来修志用志的新方式。

(一)编纂风格创新

桐庐“微村志”的编修从“微”字着手,本着“以小见大”原则,不拘体例,不细分门类,既创新志书的体例,又遵循修志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从小视角切入不同村庄的独特文化传承,并以具象化表达凝练游荡在人们意识中的乡愁。

(二)传播方式创新

桐庐“微村志”的传播,坚持开放式传播理念,区别于传统的志书的印刷出版的固定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推送“微村志”,并在“桐庐发布”、桐庐县广播电视台“同乐汇”微信公众号、桐庐新闻网等媒体上发布“微村志”,吸引更多人士了解“微村志”,并带动人们参与村庄历史的挖掘与传续。

(三)关注对象创新

传统志书的关注对象一般为地方领导、史志研究者等,社会群众对志书的关注度往往不高。创新性地为乡村编修“微村志”,借助新媒体,让老百姓通过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方便地阅读“微村志”,可以使在外的游子随时了解家乡的情况,寻找记忆中的故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桐庐。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结合,扩大了关注志书的群体,志书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那枯燥乏味的古文酌字,同样也可以成为广大老百姓探讨的热门话题。

(四)编修方式创新

桐庐“微村志”的编修是创新史志编修新模式、开门办史的新探索,借助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指导,共同书写村史。“微村志”的编修是开放式的,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开放式功能规划,村庄信息可持续修订完善,及时在公众号更新;在编修人选上,坚持长期吸收不同的创作人参与编写。

在村委、文化礼堂张贴海报向全体村民发出“我们村的历史,我们一起写”的公开信,围绕村庄的历史变迁、建制沿革、山川地理、经济物产、人物事迹、风俗习惯、民谚歌谣、名胜古迹、金石书画、轶闻传说、特色美食、传统手艺、家传宝物等等内容,广泛向村民征集照片、视频、文字资料和相关线索,鼓励、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微村志编纂,做到开门修志,众人成志。

三、编修“微村志”的三法宝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桐庐“微村志”编修内容基本形成,主要有13项,分别是: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村居情况、村级组织等;村史沿革,包括村名来历、村庄变迁等;乡贤人才,包括历史人物、当代人物、道德模范、人物行略、人物简介、人物事迹等;文化古迹,包括摩崖石刻、墓葬、寺观宫堂、桥亭水库、古树古井以及诗词文化等;历史传说,包括民谣、口述、逸事、传说等;民风民俗,包括饮食、服饰、特产、节日、仪礼、艺术(舞龙、竹马、花灯、武术)等;家规家训,包括各种家谱、家规、家训、村规民约等;美丽乡村,包括村庄建设、文教社保、衣食住行、领导重视等;风景名胜,包括各类旅游景点等;特色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个方面;自然风光,包括山峰洞岭、瀑泉河潭、沙石路树等;历史建筑,包括古建筑、历史遗存等;非遗项目,如高空狮子、绣花鞋、剪纸、越剧等。

在微村志的编纂过程中,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坚持以史实拢风物,逐步探索形成因地制宜法、典型引路法、一抓到底法三种主要编修方法,做好前期规划、采写指导、完稿审定三方面工作。

(一)因地制宜法

在前期规划环节,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因地制宜法。即在进村采编前,详细查阅涉及村庄历史的各类书籍和相关资料,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不同的建议采写内容及采写方向。

(二)典型引路法

在采写指导环节,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摸索出“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的典型引路法。在编纂首批微村志时,选取历史底蕴深、美丽乡村建设较好的梅蓉村为试点,集中业务骨干与大学生一起走村入户,广泛查阅村庄资料,做好编写前期培训。初稿形成后,召开作品解读会,对采编到的文字稿的客观真实性逐个求证,对摄影作品逐个解读,力求做到史实准确、图文配合。经过多次修改审定,决定以梅蓉村的微村志为典型,同时制定“一村一审”的制度对其他微村志编写的过程和质量进行控制与纠正。后续几批微村志的采写,也要求参照典型范例。

(三)一抓到底法

在完成稿审定环节,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坚持“一锤一锤钉钉子”的一抓到底法。首批“微村志”采写,由于是浙大实践团作业,稿件风格相对统一,后面的采写,多是个体作战,年龄跨度大、阅历各不同,除做好编纂前期的培训指导外,终稿时由业务科室组织统一审稿和修改,确保稿件史实准确及形式与风格大致统一。

微村志编纂工作是全国首创,没有范例可循,因此在实践中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桐庐县地方志研究室将对于不断提升“微村志”的编修工作,把农民生活的改变过程记述到位,把村庄发展变化情况交代到位,让每一个微村志成为这个村庄子孙后代了解自己家乡“村史”的读本,为“美丽桐庐”建设等动态社会发展存志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