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品年鉴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下)
二、内容体系化
内容体系化是指中国精品年鉴的记述主体内容体系化。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一规定,对年鉴的记述主体内容作了界定。笔者认为,年鉴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年鉴内容就是全书从封面到封底的所有信息符号。狭义的年鉴内容主要是年鉴记述的主体内容。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狭义上的年鉴内容,即年鉴记述的主体内容。众所周知,一部年鉴,是由类目或者“类目群”构成,类目由分目或者“分目群”构成的,而分目是由条目或者“条目群”构成。类目或者“类目群”、分目或者“分目群”、条目或者“条目群”共同构成了年鉴记述的主体“内容体系”。因此,内容体系化主要表现为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的内容体系化。
(一)类目内容体系化问题
类目内容体系化就是类目结构体系所涵盖的类目的内容体系化。如《南京年鉴(2021)》,设了“特载”“专记”“大事记”“南京概览”“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委员会”“纪检监察”“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法治”“军事”“经济管理”“江北新区”“开发园区”“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流通”“对外及对港澳台经济贸易”“旅游业”“交通运输·邮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会展业”“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人力资源”“社会生活”“应急管理”“南京都市圈”“辖区发展”“人物·名录”“附录”“索引”等栏目。其中的35个类目所涉及的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方面和重点领域,构成了《南京年鉴(2021)》的类目内容体系。再如,中国精品年鉴《连云港年鉴(2019)》设了“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览”“中共连云港市委”“连云港市人大”“连云港市政府”“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连云港市纪检监察”“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法治”“军事”“经济管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连云港港”“交通”“海洋经济”“开放型经济”“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城乡建设与管理”“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健康”“收入与消费”“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区县”“人物”“附录”等栏目。其中的39个类目所涉及的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和重点领域,构成了《连云港年鉴(2019)》的类目内容体系。从《南京年鉴(2021)》《连云港年鉴(2019)》可以看出,类目内容体系在宏观上基本涵盖了一座城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主要情况,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年度特色,呈现“体系化”特征。当然,类目结构体系化和类目内容体系化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相当一部分年鉴由于类目内容体系化受制于类目结构体系化,没有类目结构体系化也就没有类目内容体系化。从类目层次来讲,类目结构体系化与类目内容体系化是统一的。
实现类目内容体系化,需要建立“类目群”。围绕年鉴的功能定位,同步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突出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年度特色,遵循规范,崇尚创新,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状况,不断完善类目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比较科学的类目内容体系。
(二)分目内容体系化问题
从系统性来看,一个类目下面的分目之间一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这种内在逻辑关系为分目内容体系化提供前提条件。同时,只有这种逻辑关系呈现“体系化”状态,才能实现分目内容体系化。对一部年鉴而言,类目是一个子系统。分目是子子系统。子子系统的总和构成子系统。换言之,一个类目下面分目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分目内容体系化。如,中国精品年鉴《扬州年鉴(2018)》“文化”类目下设“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文化交流”“文化市场管理”9个核心分目;《苏州年鉴(2021)》“文化”类目下设“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地方志编纂”“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11个核心分目。中国精品年鉴《扬州年鉴(201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类目下设“古城保护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博览城建设”“考古发掘”5个核心分目;《苏州年鉴(202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下设“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镇古村保护”“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吴文化保护”等核心分目。从以上两部年鉴、两个类目、两个分目内容对比来看,其分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文化”类目下面分目的设置而言,其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交流—文化市场管理等。再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类目下面的分目,其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古城保护—古镇古村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代表性文化保护等,诸如此类。当然,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物业管理、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督、房屋管理、物流业、退役军人事务等内容归属问题。“物业管理”有人认为应归入“房地产业”,也有人认为应该归入“城市管理”或者“商贸服务业”;“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督”有人认为应归入“金融业”,也有人认为应归入“经济管理与监督”;“物流业”有人认为应归入“商贸服务业”,也有人认为应归入“交通运输业”;“房屋管理”有人认为应归入“房地产业”,也有人认为应该归入“城市管理”或者“社会事务”;“退役军人事务”有人认为应归入“军事”类目,也有人认为应归入“社会事务”。诸如此类,首先表现为分目结构体系化问题,其次表现为分目内容体系化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用分目结构体系化和分目内容体系化来考量。如果这个分目结构体系有利于该分目内容体系化的形成,就应该归入此分目结构体系,而不能“乔老爷乱点鸳鸯谱”。
实现分目内容体系化,需要建立“分目群”。科学界定类目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分目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杜绝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减少分目设置的随意性,建立符合行业体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分工体系的分目内容体系。
(三)条目内容体系化问题
条目内容体系化是建立在前文所言的“1+X+Y”的条目结构体系化之上的,因此,条目内容体系化就是“1+X+Y”所记述的主体内容体系化。
“1”作为“概况性条目”(概况),记述一定要具有一定高度、广度和深度。有学者认为,“高水平年鉴的显著标志是内容资料的博大精深”。长期以来,这个问题被年鉴界所忽视,一看书中分目下面有“概况”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有些概况的确“概”而不“况”,甚至空洞无物,更谈不上“博大精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概况性条目”一定是有特定记述参数的,其“记述参数”还不同于“功能性条目”“结构性条目”的“记述要素”。因为后者是参照新闻报道“六要素”提出的,也容易理解,而前者大不相同。分目下面“概况性条目”的功能在于记述该分目的年度总体情况,一般包括记述对象、记述主体、记述范围以及基本数据等必要的记述要素或者核心参数。对于这个问题,《上海年鉴》提出了该年鉴记述要素和基本数据的重要范畴。如,《上海年鉴》“金融业”类目“金融市场”分目下面“概况”(条目)内容体系是如此建构的:“概况:记述金融市场年度概况、特点。基本数据:主要金融市场成交总额;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筹资额;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发行额;中期票据发行额;商业银行债券发行额;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这样,《上海年鉴(2021)》“金融业”类目、“金融市场”分目的“概况”(条目)的记述对象、记述主体、记述范围以及基本数据等核心参数便囊括其中,从而使其记述内容具有一定高度、深度和广度,能够系统反映上海“金融市场”年度基本情况。
部分中国精品年鉴书影
“X”作为功能性条目,一定要能够系统反映该分目不同侧面情况或者“线”上情况。如,《上海年鉴(2021)》“金融业”类目“金融市场”分目下面设立“证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银行间市场”“黄金市场”等条目,从不同角度系统反映“金融市场”的4个主要市场的交易情况。
“Y”作为“结构性条目”,一定要具有年度性、典型性和价值性。比如,《上海年鉴(2021)》“金融业”类目的“金融市场”分目下面除了设立4个“功能性条目”之外,还设立“低硫燃料油期货上市”“铝、锌期权上市”“20号胶期货成为行业国际贸易定价基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战略入股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铜期货上市”“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6个结构性条目,系统记述上海主要金融市场的重大举措、重大事件和重要成果。这样,“1+4+6”条目结构体系就形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条目内容体系。
从全国大多数年鉴来看,“1+X+Y”条目结构体系化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问题。如,有些年鉴只有“1”和“Y”,而没有“X”;有些只有“1”和“X”,而没有“Y”;有些年鉴只有“X”“Y”,而没有“1”。这样,条目内容体系就无法形成条目内容“体系化”。此类问题大量淹没在年鉴具体的实践层面上。
实现条目内容体系化,需要建立“条目群”。在“1+X+Y”条目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首先要进一步确立“1”(概况)的记述主体、记述对象、记述范围等技术参数,重点是基本数据,在内容记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突出其综合性、连续性、可比性、完整性、价值性和文献性等,使之能够系统地反映年度的总体情况。其次要准确把握“X”(功能性条目)的记述维度,多维合一,突出其功能性,从不同侧面反映该分目年度情况。最后要统一选材标准,注重资料信息价值,有选择性地设置“Y”(结构性条目),突出其结构性,从“点”上反映该分目的年度情况。
三、形式体系化
形式体系化是指中国精品年鉴的内容表现形式体系化。从逻辑的角度讲,虽然形式有时可以成为或者就是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形式一定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年鉴内容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图片、表格为辅,还夹杂着宣传彩页、公益广告、补白元素等形式。年鉴编纂者试图充分利用年鉴“年度资料性文献”这一载体,追求年鉴效益的最大化。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新理念、新视角和新实践下,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年鉴内容表现形式,建构年鉴内容表现形式体系,推进年鉴内容表现形式“体系化”成为一个新命题。
目前,形式体系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化、卷首图片设置无序化、随文图表设置程式化、新媒体运用主观化等方面。
(一)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化问题
从全国年鉴界来,在年鉴主体内容记述体裁上,大部分年鉴传承了志书体裁之“衣钵”,不同程度采用了述、志、记、传、图、表、录等表现形式。但是,用“体系化”视角分析,大多数年鉴在综合运用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内容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大多数年鉴通常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志”打天下成为“主旋律”;部分年鉴在综合运用图片、图表、表格方面显得非常被动和欠缺;相当一部分年鉴的“记”只是“大事记”,很少运用“专记”表现形式;有些年鉴“录”的范围无限制扩大;有的年鉴“传”的内容比较单薄;还有一些年鉴内容表现方式创新滞后。诸如此类情况,导致大多数年鉴还没有完全建构起内容表现形式“体系化”的“灯塔”。
解决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化问题,应该要力求年鉴内容表现形式多元化。一般而言,年鉴内容主要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和表格三种形式。其中,文字是最主要表现形式,图片、图表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表格是最经济的表现形式。因此,不仅要充分运用“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地方志(包括年鉴)的内容表现形式,而且要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具体而言,“述”要强调概括性,如“概况性条目”要系统反映某一事物“面”上情况,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志”要强调完整性,如“功能性条目”要反映某一事物一个侧面或者“线”上情况,有代表性;“结构性条目”要反映某一事物“点”上情况,有典型性。“记”要强调专一性,如“专记”“大事记”要专门反映某一事物具体情况。“图”要强调直观性,如图片、图表要能够直观地反映某一事物具体情况。“表”要强调准确性,如表格要规范权威、数据要准确可靠。“录”要强调必要性,如“附录”要选录有价值的对象、有价值的内容,且选录程度要适中,忌随意性。
(二)卷首图片设置无序化问题
相当一部分年鉴在卷首设置一些精美图片,旨在集中反映年度的重点、特点、亮点以及重要工作成就。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图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能使地方综合年鉴内容形象化”,理所当然是年鉴内容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卷首图片的主题不突出,彼此之间逻辑关系混乱,内在结构不严密,有“骨”无“神”等现象丛生,甚至有些年鉴试图把卷首彩页打造成为一本“小影集”“小画册”。可以说,卷首图片设置无序化成为一种通病。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卷首图片设置专题化。一部年鉴的内容结构大致上可以分为卷首、正文、卷尾三大部分。其中,卷首图片是卷首的主要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一定数量的不同主题的图片组合,集中反映本区域的年度重点、特点、亮点工作以及主要工作成就。如果仅仅为了适应读图时代的需求,在卷首堆砌大量图片、图表,那么,无论设置数量多少,都是没有意义的。笔者认为,在卷首,运用图片、图表形式集中反映年度的重点、特点和亮点工作、展示年度工作成就是完全必要的。其中,“骨神兼备”是一条基本逻辑思路。“骨神兼备”,就是要求卷首图片必须具有一定专题性,图片与图片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学者认为,“专题图片是指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典型图片的有机组合,全面、集中、深入地呈现和阐释一个或多个年度重大主题。”这一点,近年来被年鉴界所广泛认同,并成为年鉴内容表现形式的重要创新载体之一。
(三)随文图、表设置程式化问题
这里的“图表”,包括图片、图表和表格等多种形式。随文图表设置程式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随文图表数量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年鉴不善于运用图表这种表现形式,存在全书随文图表缺乏现象。二是随文图表表现力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年鉴非常善于运用图表这种形式,但图表与正文之间的关联度、匹配度不高,存在随心所欲现象,把图表作为一种“摆设”元素。表面看上去“图文并茂”,而本质上没有能够实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其实,这就是一种程式化做法。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随文图、表设置场景化。随文图片、图表设置不仅要“图文并茂”“图表相宜”,而且关键是要“相得益彰”。随文图、表场景化的基本要求就是人随事走、图随文行,文表相伴,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完美统一。其中,坚持图表与正文主题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图以明文”。图说要素齐全,图片主题鲜明,信息丰富,表现力强,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甚至对于部分卷首的有代表性的“专题图片”,可以采用“图片随笔”特殊表现手法,增强其可读性。此外,对于一些有分析价值的数据性信息,要善于运用饼状图、柱状图、线状图等多种图表形式。
(四)新媒体运用教条化问题
在数字时代,信息采集便利化,信息读取便利化。这样,采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拓展年鉴内容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新命题。比如,在相关栏目里设置“二维码”,可以增加年鉴信息量,增强年鉴内容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表现力。当然,要反对在运用新媒体手段上过于主观化问题。比如,有一部分年鉴“二维码”泛滥,“链接”泛化,从而使年鉴内容不堪重负,这也是不可取的。
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新媒体运用合理化,即年鉴内容表现形式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与数字时代同频共振,同时也要紧紧围绕年鉴基本性质、功能定位有选择性、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
四、结语
本文根据系统学的理论、运用“体系化”的视角、采用规范性和实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精品年鉴的结构、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中国精品年鉴“结构体系化”“内容体系化”“形式体系化”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结构体系化”是中国精品年鉴的最重要基石。中国精品年鉴的框架结构设置,必须把握“总体结构优化”和“局部结构优化”的两个关键点。框架结构体系化,考量的是年鉴框架结构设置反映本行政区域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程度,尤其是反映新理念、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的程度。当然,年鉴的总体结构优化和局部结构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只有不断创新年鉴框架结构体系,最终实现年鉴框架结构体系化,才能为打造中国精品年鉴奠定坚实的框架结构体系基础。
“内容体系化”是中国精品年鉴的终极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其关键在于中国精品年鉴所记述主体内容必须能够涵盖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具体情况,实现年鉴记述主体内容在“面”“线”“点”上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年鉴内容的权威性、资料性和价值性。
“形式体系化”是中国精品年鉴的重要特征。其要求不断丰富年鉴记述主体内容的表现形式,采用一切可能的且能够被运用的内容表现形式,包括一切传统的、现代的表现手段和方法。
当然,中国精品年鉴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体系化”过程,也是一个“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平衡过程。目前全国没有一部中国精品年鉴在结构、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化”的目标。诚然,“应然”与“实然”之间,虽然是最近的,但也是最远的。因此,以“体系化”为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研究分析中国精品年鉴的结构、内容和形式问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作者简介:柳云飞,管理学博士、教授,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南京年鉴》《南京英文年鉴》副主编,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硕士论文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