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镇志发展述略
这里所言江苏乡镇志,指1949年以前,含今上海地区。江苏乡镇志(含村志)发展有发轫早、数量多、佳作多和理论资源丰富诸特点。清翁澍纂康熙《具区志》、顾士琏等辑康熙《太仓新浏河志》被《四库全书》列为存目之书。清董醇纂咸丰《甘棠小志》、陶煦纂光绪《周庄镇志》被《续修四库全书》收存。被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辞典》列入《著名方志》的有清张承先纂乾隆《南翔镇志》、董醇纂咸丰《甘棠小志》、沈葵纂咸丰《紫堤村志》。
古代江苏乡镇志发展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成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比较发达。清洪亮吉曰:“天地之气自西北日趋东南。何以见之?秦汉以来,西北郡县倍于东南。今归化城嘉峪关以外,以迄流沙西海河湟朔漠诸地,皆秦汉以来郡县也。今则有一郡并作一县,又或有全郡皆荒弃者矣。东南则不然。即如汉会稽一郡今分作五布政司,东冶一县今分作二布政司,甚至鄞县回浦一乡今亦分作大府六七。盖天地之气所趋,则人民、户口、城郭、镇堡之兴替,视之有不期然而然者。”又论江苏黎里镇与镇志编修关系曰:“黎里为吴江县一镇。今其土壤之富庶、民居之稠密,于西北可比大县,于东南则中下县或有不及焉。民居户籍既繁,则风气亦日开,文采亦日盛,人物轩冕亦遂擅于东南。推之而园亭、祠宇、艺文、金石皆可各立一门。此而不及今条记之,则后此者将何所考焉?”(洪亮吉《黎里志序》,嘉庆《黎里志》卷首)二是由于热爱和重视乡土文化的学者型乡贤众多。有的当代学者称清乾嘉间武进、阳湖两县文人群体作用曰:“清乾嘉时期,江苏武进、阳湖两县参加各地修志的文人就达五、六百人之多。这些文人群居乡镇,必然会带来乡镇文化活动的繁荣,其中包括了乡镇志的大量编纂。”(黄苇等著《方志学》第741页)
一、发展述略
纵观江苏乡镇志发展历程,大致可作这样表述:滥觞于宋代,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持续发展于民国。为便于后文论述,这里得先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徐复等主编《江苏旧方志提要》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陈金林等著《上海方志通考》两书著录,对江苏古代乡镇志(不含乡土志)发展情况作如下分朝、分地统计。(见下表)
下表统计虽不太精确,但仍可反映出古代江苏乡镇志发展的大势大略。
(一)数量发展
据晚清学者考证,宋代江苏有两部镇志,即北宋梅圣俞《青龙杂志》和南宋林鉴《续青龙志》。如勒方锜说:青浦“未建县时,青龙为重镇,海舶商贾之所丛集,盐场酒务宋时极盛。故梅圣俞、林鉴皆尝撰述《青龙镇志》。”(勒方锜《重修青浦县志序》,《光绪青浦县志》卷首)吴元炳亦持这种看法。他说:青龙镇“宋时盐场、酒务一时称盛。梅圣俞、林鉴皆尝撰《青龙镇志》,今不传。”据此可知,我国最早之乡镇志就不是南宋常棠《澉水志》,而是北宋梅圣俞《青龙杂志》。
自明始,我国编修乡镇志渐多,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编修乡镇志风气颇盛。其中江苏编修乡镇志最多。据上表统计,明代江苏有乡镇志32种。彼时有些乡镇曾多次修志。如平望镇就四次修志,即有陈氏志、曹氏志、潘氏志和杨氏志。《道光平望志·凡例》述平望镇明代修志曰:“平望志始于前明里人陈克礼《八景志》。徐师增《吴江县志》云《平望八景志》,陈克礼所定是也。后曹孚有《平望志》,见县志书目,今不传。崇祯时,潘凯、杨桢各有志。潘志较详,沈彤多采入县志。”此四志皆亡佚。
清代江苏编修乡镇志更加兴盛。时人朱珔有言,“乡镇之志于今特盛”。(朱珔《元和唯亭志序》,道光《元和唯亭志》卷首)据上表统计,计有191种,彼时江苏许多乡镇曾多数修志。如平望镇就四次修志,即有邹氏志、里人公辑志、翁氏志和黄氏志。黄兆棠述平望清代修志曰:继明后,“国朝邹氏焕续修之,又有公辑志,顾皆未梓,传者恒鲜。道光初,翁氏广平复加纂辑,始刻《平望志》……今议重刊,距翁氏纂修之岁已花甲一周矣。”其中雍正《平望镇志》、道光《平望志》和光绪《平望镇志》今皆存。
民国为江苏乡镇志持续发展时期。彼时江苏编修乡镇志计有40种。时人王謇称苏浙交界一带编修乡村志发展态势曰:自《澉水志》面世后,“嘉禾之唐栖、枫泾,昆山之安定、甫里,苕溪之乌青、南浔,元和之唯亭、贞丰,吴江之黄溪、黎里,苏浙之交乡镇志乘风飚云起,无虑数十。”(王謇《相城小志序》,民国《相城小志》卷首)民国历时虽然甚短,但彼时江苏有的乡镇还两次修志。如彼时真如里就先后两次修志。第一次编修取名为《真如里志》8卷,洪福章撰,约成书于民国7年。第二次编修取名为《真如志》8卷首末各1卷,王德乾纂,约成书于民国20年。
从上统计表可知,明代江苏有乡镇志32种,平均每10年有1.2种。清代江苏有乡镇191种,平均每10年有7.15种。民国江苏有乡镇志40种,平均每10年有10.5种,由此可见,自明以来,江苏乡镇志编修速度一直处于递增态势。
(二)地域分布
自古以来,江苏乡镇志的地域分布一直是不平衡。据上表统计,宋代江苏有乡镇志2种,即梅圣俞《青龙杂志》和林鉴《续青龙志》,皆属松江青浦县。元代未见有乡镇志。在明代江苏32种乡镇志中,其地域分布情况是这样:松江最多,有14种。其次是苏州,有8种。此外,镇江有4种,盐城有3种,南京、无锡、常州各有1种。在清代江苏191种乡镇志中,其地域分布情况是这样:松江最多,有91种,近占江苏总数一半。其次是苏州,有64种。此外,扬州、无锡各有8种,南京、盐城各有6种,南通有4种,镇江、淮阴各有2种。在民国江苏40种乡镇志中,其地域分布情况是这样:苏州地区最多,有20种。其次是松江地区,有11种。此外,扬州有4种,南京有3种,无锡、淮阴各有1种。
由上所述可知,在宋、元时代,只有松江青浦在编修乡镇志。至明代,编修地域范围明显扩大,苏州、镇江、盐城、南京、常州也开始编修乡镇志。至清代,江苏编修乡镇志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南通、淮阴地区也开始编修乡镇志。但其中绝大多数仍集中经济和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苏州、松江(今上海市域)两地区和长江、京杭大运河两岸。
(三)内容进步
宋、元乡镇志内容较为单薄。如南宋浙江常棠《澉水志》计设15门,即地理、山、水、廨舍、坊巷、坊寨、军寨、亭堂、桥梁、学校、寺庙、古迹、物产、碑记、诗歌。此志设置门类虽多,但仅一万五千余字,篇幅很小,记述甚简。如“户口”目仅写这样一句话:“户口五千余,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无定,口尤难记。”其中有一明显缺陷,就是未记人物。明江苏殷聘尹纂崇祯《外冈志》,其内容则比《澉水志》更为全面和深刻。全志分沿革、里域、故迹、水利、桥梁、亭堠、铺舍、街巷、兵防、社学、风俗、时序、俗蠹、寺观、寝墓、人物、列女、文学、授例、附例、廪例、武科、省察、封赠、游寓、物产、游尝、祥异,计28门,约二万二千字。其中所记该镇于明万历间因布市而兴,述布市之盛,对于研究上海市镇与棉织业史颇有价值。
明代江苏乡镇志尚未见到篇幅有超过二十卷的,但清代江苏乡镇志超过二十卷者并不少见。如嘉庆《同里志》就有二十四卷首一卷,道光《元和唯亭志》就有二十卷首末各一卷,宣统《信义志稿》就有二十一卷首末各一卷。与明代乡镇志相较,清代江苏乡镇志在内容上又有明显进步。如翁广平纂道光《平望志》十八卷首一卷,分四十七目,附五小目。卷首包括宸翰、凡例附问答、旧序、图。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通过对景物、水泉、乡都图圩、土产、街坊、塘路、桥梁、急遁铺、亲报房、水栅、凉亭等具体记述,从而全面而深刻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
民国乡镇志与清代乡镇志相较,不仅门目有所更易,而且纳入许多新内容。如奚铮纂民国《无锡富安乡志》二十八卷首一卷,约三十万字。卷一区域、决策、自治团体、村落户口,卷二田赋、亩数、粮额,卷三山水,卷四物产,卷五风俗,卷六科举,卷七学校,卷八宦望,卷九忠节,卷十孝友,卷十一孝行,卷十二列女,卷十三善举,卷十四交通、电话、邮政、轮船、区乡道,卷十五兵防,卷十六古迹,卷十七祠墓,卷十八宗教,卷十九隐逸,卷二十儒林,卷二十一文苑,卷二十二耆硕,卷二十三寿征,卷二十四著述,卷二十五艺术,卷二十六流寓,卷二十七祥异,卷二十八杂著,卷首有序,卷宋有跋,是一部内容齐备和地方、时代特色鲜明的佳作。
二、理论举要
自明代以来,江苏学界对乡镇志研究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在清代,许多学者不仅参与乡镇志编纂实践,而且还涉足乡镇志理论研究。民国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期,彼时研究者视野广阔,观点新颖。明代表人物有归有光,清代表人物有阮元、缪荃孙,民国代表人物有王謇。本文除引用江苏乡镇志序跋、凡例外,还酌引寓外学者归有光(苏州昆山人)有关乡镇志文章。
(一)观念论
1.起源说
有的认为,乡镇志源于南宋《澉水志》。如清乾隆《南翔镇志·凡例》曰:“郡县俱有志。宋绍定间,常棠著《澉浦志》,此里志之权舆也。”此中所言“澉浦”即指“澉水”,所言“里志”即指乡镇志。清张树福认为,乡镇志源于北宋梅尧臣《青龙杂志》。他说:“唐天宝五载,青龙置镇。宋设监镇,以理盐鹾。梅尧臣撰《青龙杂志》,事在绍定前,则镇志有志当断自青龙始。”(张树福《黄渡镇志自序》,咸丰《黄渡镇志》卷首)民国王謇认为,镇志源于南宋《澉水志》,他说:“初,未尝就一镇一乡之地作志乘以彰之也。自宋绍定五年监澉浦镇税罗叔韶使常棠作《澉水志》……为镇志之滥觞,亦地乘之典刑。”(王謇《相城小志序》,民国《相城小志》卷首)
2.乡镇志与郡邑志关系说
清阮元认为,乡镇志编修有助于郡县志编修。他在《扬州北湖小志序》说:北湖“地出灵秀,特藉孝廉之笔以传斯地之事也。使各郡县数十里中,皆有一人载笔以志其事,则郡县之志不劳而成矣。”清谭天成认为,编修一统志、郡邑志的资料根基在于乡村志,他在道光《双凤里志序》说:“昔眉山苏氏撰族谱,有各记各支之说。以见闻近则考核易,记载乃得精且详。汇而合之,即全谱所由成也,地志之书亦然矣。下至广大,无非郡县所积,郡县又非乡里所积。一乡之志成,则州郡志基于此。循而省志、一统志,胥不外此矣。”民国殷由莘认为,编纂乡镇志同编纂省县志宗旨一样,皆在用以稽考和取鉴。他说:“一地有一地之山川、人物,以及风俗、掌故等。若无人为之搜集记载,代远年湮,而后势必漫无稽考,将何以发潜阐幽、奖善惩恶乎?是以志乘尚焉。夫省有省志,县有县志,即一隅之地一乡一镇亦当有志明已。”(殷由莘《巴溪志序》,民国《巴溪志》卷首)民国万以增认为,乡镇志与郡邑志是相辅相成关系。他说:“国有志,省有志,县有志,下至一市一乡莫不有志。志之范围小大虽殊,所以纪文献而资掌故则故一也。方苏浙等省同时修志,并督促各属县举行修志,以为省志之基础,而各属县又刺取各市乡志以为县志之预备。”(万以增《章练小志序》,民国《章练小志》卷首)
(二)编纂论
1.观念说
明归有光首先论及乡镇志编纂观念问题。他认为,编修乡镇志是文人学士敬乡报国的应有之义。他论安徽《汊口志》编修意义曰:“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归有光安徽《汊口志序》,归有光著《震川集》卷2)有的清代乡镇志编纂者继承明归有光,也认为编修乡镇志是文人学士敬乡报国的应有之义。如嘉庆《方泰志·发凡》论乡贤与修乡镇志必要性曰:“学者惟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此镇志之所以不可不作也。”
2.宗旨说
清王晦认为,村志编修旨在弥补郡邑志之不足。他论《紫堤村志》编修宗旨曰:“乡城皆王土也,然村迹入县志则已略,入府志则尤略。以略始者,久而必遗,况地兼二郡二邑。如紫堤者,安所得汇各乘而详观之,此村志之所由作也。”(王晦康熙《紫堤村志序》,咸丰《紫堤村志》卷首原序)民国杜纲认为,编修乡志旨在存史。他说:“一统者,一乡之积也。重一乡者,重一统也。今自一统而省而府而邑莫不有志,而乡之志绝少,故里闬事多湮没不传。虽有见于邑志者,亦阙略不详。不知一乡略即一邑略,一邑略即一府略,上而至于一省一统亦无不尽略。”(杜纲《菉溪志序》,民国《菉溪志》卷首)
3.人才说
清阮元认为,在一般乡镇中,皆缺乏热心乡土文献的修志人才。故他在拜读焦里堂《北湖小志》后曾慨叹曰:“使各郡县数十里中皆有一人载笔,以志其事,则郡县之志不劳而成矣。亟索其稿栞于板,以贻乡人观览,以待长官采摘焉。”(阮元《扬州北湖小志序》,嘉庆《北湖小志》卷首)阮氏此说大抵符合历史实际。清缪荃孙认为,乡镇志编纂者当是“笃学好古之士”。他说:“姚惜抱先生云:凡邑皆有笃学好古之士,考纪其实,互相考订,天下地志何患不善?……至于镇志,地方不过十余里,学人名士朝夕相聚,治事之疏密,植品之媺恶,闻见皆真,网罗益富……赵君仲宣墨守家学,富有藏书,仰承先人之志,重辑是编,成书二十一卷。原原本本,殚见治闻,姚先生所谓笃学好古之士也。”(缪荃孙《宣统重修信义志序》,缪荃孙著《艺风堂文漫存·辛壬稿》卷2)民国郭绍裘认为,编修乡村志得有“博古通今”之人。他说:“志乘之作与史例同,大而一邑,小而一乡,有待博古通今之士为之表彰者多矣。”(郭绍裘《木渎小志序》,民国《木渎小志》卷首)
4.体例说
清至民国,江苏方志学界对乡镇志体例问题的见解可归纳为三种。有的认为,乡镇志体例全同于郡县志。如光绪《黎里续志·凡例》曰:“里志与县志、府志体例悉同。”故有人主张,编纂乡镇志体例当从郡县志。如光绪《光福志·凡例》述本志编纂体例曰:“是镇原郡县分区,体例当从郡县志。”民国《黄埭志·凡例》亦曰:黄埭“今称乡者,以乡为县治分区,体例当从县志。”有的认为,编修乡镇志体例略同于郡县县志。如道光《黄溪志·凡例》曰:本志“为一乡之志,其体例略仿郡邑志。”有的认为,乡镇志体例不同于郡县志。如嘉庆《黎里志·凡例》曰:“志书旧有乡都鄙圩、户口、丁田、赋役之类,今不备采,未敢上拟于县志也。”民国《王家营志·凡例》对于乡镇志与郡县志体例不同问题说得更为明晰。其文曰:“乡镇小志与县志不尽同符。按目以求,则胶而难通,故民赋不载,贡举不载。秩官分入军警,艺文附见人物。亦有在县志为子目,而在本书则特立专门。如警卫示乡治之本原,职业、交通著民生之惨舒,礼俗、宗教见方隅之习尚,县志综贯全邑,势有不该。镇志断地立限,法宜详记,以资考镜。至如建置、河渠、军政、学校、人物、古迹、杂记诸目,以方县志,虽广局有殊,标揭不二。殿以叙传,则私著之恒规,所由与官书异也。”“全同”说不足为训,“略同”说和“不同”说皆有可取之处。
5.详略说
于树滋认为,乡村志叙事必须详于县志。他在《瓜洲续志序》中叙事曰:“昔德清俞曲园先生有言:‘镇志详于县志,县志详于府志,府志详于通志,以备采择。’树滋悉本此旨。”自晚清始,江苏修志界对乡镇志叙事要求则更为明确。如光绪《罗店镇志·凡例》述详略把握曰:“志体贵简要,而里志则不厌其详。况是志原非定本,详者可以待删,一或失收,后将欲考无从矣。与其失之漏,何如失之芜。”民国《月浦里志·凡例》亦曰:“志体贵简要,而里志则不厌求详。”
(三)文本说
1.取名说
吴熙认为,乡村志取名既要避免与他志相同,更要讲究名实相符。他论《泰伯梅里志》取名曰:本志初稿“题曰《锡山梅里志》。志例言因吴江、常熟均有梅里,特冠‘锡山’以别之,所见未免迂浅。古来地志之书名同代异例不避。易锡山非梅里所有,又非古今县名。举以名书,甚属无谓。今据其稿芟芜存实,重加删定,厘为八卷。以泰伯、梅里二乡为权舆,即以名志。”吴氏所言完全在理。
2.性质说
有的认为,乡镇志多为民书。如雍正《平望镇志·凡例》曰:“镇志非官志,体裁不过同里诸君子存其目之所睹,足之所历,以为一镇之文献而已。”有鉴于此,有的当代学者还把“私撰性”视为古代乡镇志的一个基本特点。如有学者说:古代“省府州县之志,都是官修之书,极少有私撰的。但乡镇志却相反,多系私撰而成”。
3.作用说
清沈葵认为,村志可借以保存地方文献,可供编修邑志者采择。他说:“村之有志,所以著一方文献,备郡邑志之采择也。”(沈葵《增修紫堤村志自序》,咸丰《紫堤村志》卷首)民国胡可霭认为,对于乡人来说,乡镇志最具实用价值。他说:“顾或者谓,一统志记载翔实,县府志宏富搜罗,已足供乡人士之研究。乡志奚为哉?殊不知乡者,邑之根荄、国之基础。一统志藏之天府,非尽人所能窥。县府志提要钩玄,又非一丘一壑能纤介之毕具。乡先生在乡言乡,关心民瘼,一旦主乡政,苟鄙乡志而不寓目,是何异采干霄蔽日之木而不察其根荄处,摘星袖云之楼而不审其基础乎。”(胡可霭《无锡富安乡志序》,民国《无锡富安乡志》)胡氏非常在理,迄今仍有借鉴意义。民国陆曾绥认为,乡镇志能培养乡人爱乡爱国思想。他在《钱门塘乡志序》中曰:此志“可使后之生是乡者,援古镜今而有所感愤也,且使各如君之爱其乡,一一辑志成书,以示后进,则某山某水开卷悉而知。各保其疆各兴其业,是即不言爱国而爱国之道存焉也。”
综上所述可知道,自宋始,江苏乡镇志发展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尽管江苏古代乡镇志发展已经赢得出色成就,但其发展春天的真正到来,还是始于上一轮修志开展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据江苏新编《武进县志》载:“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五年,该县已编纂铅印乡镇志达六十六种之多。”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江苏乡镇志更是蓬勃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前乡镇志发展历史问题一直未被学界所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就号召说:要“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在当下江苏,以实施“名镇志”“名村志”工程为龙头的乡镇志发展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乡镇志发展历史的研究,从中总结出有益经验,以促进新时代乡镇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单位:种
|
南京 |
苏州 |
松江 |
扬州 |
无锡 |
盐城 |
镇江 |
南通 |
淮阴 |
常州 |
徐州 |
合计 |
宋 |
|
|
|
2 |
|
|
|
|
|
|
|
2 |
元 |
|
|
|
|
|
|
|
|
|
|
|
|
明 |
1 |
8 |
14 |
|
1 |
3 |
4 |
|
|
1 |
|
32 |
清 |
6 |
64 |
91 |
8 |
8 |
6 |
2 |
4 |
2 |
|
|
191 |
民国 |
3 |
20 |
11 |
4 |
1 |
|
|
|
1 |
|
|
40 |
合计 |
10 |
92 |
118 |
12 |
10 |
9 |
6 |
4 |
3 |
1 |
|
265 |
国家图书馆藏光绪《周庄镇志》书影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相城小志》书影
◎韩章训
这里所言江苏乡镇志,指1949年以前,含今上海地区。江苏乡镇志(含村志)发展有发轫早、数量多、佳作多和理论资源丰富诸特点。清翁澍纂康熙《具区志》、顾士琏等辑康熙《太仓新浏河志》被《四库全书》列为存目之书。清董醇纂咸丰《甘棠小志》、陶煦纂光绪《周庄镇志》被《续修四库全书》收存。被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辞典》列入《著名方志》的有清张承先纂乾隆《南翔镇志》、董醇纂咸丰《甘棠小志》、沈葵纂咸丰《紫堤村志》。
古代江苏乡镇志发展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成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比较发达。清洪亮吉曰:“天地之气自西北日趋东南。何以见之?秦汉以来,西北郡县倍于东南。今归化城嘉峪关以外,以迄流沙西海河湟朔漠诸地,皆秦汉以来郡县也。今则有一郡并作一县,又或有全郡皆荒弃者矣。东南则不然。即如汉会稽一郡今分作五布政司,东冶一县今分作二布政司,甚至鄞县回浦一乡今亦分作大府六七。盖天地之气所趋,则人民、户口、城郭、镇堡之兴替,视之有不期然而然者。”又论江苏黎里镇与镇志编修关系曰:“黎里为吴江县一镇。今其土壤之富庶、民居之稠密,于西北可比大县,于东南则中下县或有不及焉。民居户籍既繁,则风气亦日开,文采亦日盛,人物轩冕亦遂擅于东南。推之而园亭、祠宇、艺文、金石皆可各立一门。此而不及今条记之,则后此者将何所考焉?”(洪亮吉《黎里志序》,嘉庆《黎里志》卷首)二是由于热爱和重视乡土文化的学者型乡贤众多。有的当代学者称清乾嘉间武进、阳湖两县文人群体作用曰:“清乾嘉时期,江苏武进、阳湖两县参加各地修志的文人就达五、六百人之多。这些文人群居乡镇,必然会带来乡镇文化活动的繁荣,其中包括了乡镇志的大量编纂。”(黄苇等著《方志学》第741页)
一、发展述略
纵观江苏乡镇志发展历程,大致可作这样表述:滥觞于宋代,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持续发展于民国。为便于后文论述,这里得先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徐复等主编《江苏旧方志提要》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陈金林等著《上海方志通考》两书著录,对江苏古代乡镇志(不含乡土志)发展情况作如下分朝、分地统计。(见下表)
下表统计虽不太精确,但仍可反映出古代江苏乡镇志发展的大势大略。
(一)数量发展
据晚清学者考证,宋代江苏有两部镇志,即北宋梅圣俞《青龙杂志》和南宋林鉴《续青龙志》。如勒方锜说:青浦“未建县时,青龙为重镇,海舶商贾之所丛集,盐场酒务宋时极盛。故梅圣俞、林鉴皆尝撰述《青龙镇志》。”(勒方锜《重修青浦县志序》,《光绪青浦县志》卷首)吴元炳亦持这种看法。他说:青龙镇“宋时盐场、酒务一时称盛。梅圣俞、林鉴皆尝撰《青龙镇志》,今不传。”据此可知,我国最早之乡镇志就不是南宋常棠《澉水志》,而是北宋梅圣俞《青龙杂志》。
自明始,我国编修乡镇志渐多,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编修乡镇志风气颇盛。其中江苏编修乡镇志最多。据上表统计,明代江苏有乡镇志32种。彼时有些乡镇曾多次修志。如平望镇就四次修志,即有陈氏志、曹氏志、潘氏志和杨氏志。《道光平望志·凡例》述平望镇明代修志曰:“平望志始于前明里人陈克礼《八景志》。徐师增《吴江县志》云《平望八景志》,陈克礼所定是也。后曹孚有《平望志》,见县志书目,今不传。崇祯时,潘凯、杨桢各有志。潘志较详,沈彤多采入县志。”此四志皆亡佚。
清代江苏编修乡镇志更加兴盛。时人朱珔有言,“乡镇之志于今特盛”。(朱珔《元和唯亭志序》,道光《元和唯亭志》卷首)据上表统计,计有191种,彼时江苏许多乡镇曾多数修志。如平望镇就四次修志,即有邹氏志、里人公辑志、翁氏志和黄氏志。黄兆棠述平望清代修志曰:继明后,“国朝邹氏焕续修之,又有公辑志,顾皆未梓,传者恒鲜。道光初,翁氏广平复加纂辑,始刻《平望志》……今议重刊,距翁氏纂修之岁已花甲一周矣。”其中雍正《平望镇志》、道光《平望志》和光绪《平望镇志》今皆存。
民国为江苏乡镇志持续发展时期。彼时江苏编修乡镇志计有40种。时人王謇称苏浙交界一带编修乡村志发展态势曰:自《澉水志》面世后,“嘉禾之唐栖、枫泾,昆山之安定、甫里,苕溪之乌青、南浔,元和之唯亭、贞丰,吴江之黄溪、黎里,苏浙之交乡镇志乘风飚云起,无虑数十。”(王謇《相城小志序》,民国《相城小志》卷首)民国历时虽然甚短,但彼时江苏有的乡镇还两次修志。如彼时真如里就先后两次修志。第一次编修取名为《真如里志》8卷,洪福章撰,约成书于民国7年。第二次编修取名为《真如志》8卷首末各1卷,王德乾纂,约成书于民国20年。
从上统计表可知,明代江苏有乡镇志32种,平均每10年有1.2种。清代江苏有乡镇191种,平均每10年有7.15种。民国江苏有乡镇志40种,平均每10年有10.5种,由此可见,自明以来,江苏乡镇志编修速度一直处于递增态势。
(二)地域分布
自古以来,江苏乡镇志的地域分布一直是不平衡。据上表统计,宋代江苏有乡镇志2种,即梅圣俞《青龙杂志》和林鉴《续青龙志》,皆属松江青浦县。元代未见有乡镇志。在明代江苏32种乡镇志中,其地域分布情况是这样:松江最多,有14种。其次是苏州,有8种。此外,镇江有4种,盐城有3种,南京、无锡、常州各有1种。在清代江苏191种乡镇志中,其地域分布情况是这样:松江最多,有91种,近占江苏总数一半。其次是苏州,有64种。此外,扬州、无锡各有8种,南京、盐城各有6种,南通有4种,镇江、淮阴各有2种。在民国江苏40种乡镇志中,其地域分布情况是这样:苏州地区最多,有20种。其次是松江地区,有11种。此外,扬州有4种,南京有3种,无锡、淮阴各有1种。
由上所述可知,在宋、元时代,只有松江青浦在编修乡镇志。至明代,编修地域范围明显扩大,苏州、镇江、盐城、南京、常州也开始编修乡镇志。至清代,江苏编修乡镇志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南通、淮阴地区也开始编修乡镇志。但其中绝大多数仍集中经济和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苏州、松江(今上海市域)两地区和长江、京杭大运河两岸。
(三)内容进步
宋、元乡镇志内容较为单薄。如南宋浙江常棠《澉水志》计设15门,即地理、山、水、廨舍、坊巷、坊寨、军寨、亭堂、桥梁、学校、寺庙、古迹、物产、碑记、诗歌。此志设置门类虽多,但仅一万五千余字,篇幅很小,记述甚简。如“户口”目仅写这样一句话:“户口五千余,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无定,口尤难记。”其中有一明显缺陷,就是未记人物。明江苏殷聘尹纂崇祯《外冈志》,其内容则比《澉水志》更为全面和深刻。全志分沿革、里域、故迹、水利、桥梁、亭堠、铺舍、街巷、兵防、社学、风俗、时序、俗蠹、寺观、寝墓、人物、列女、文学、授例、附例、廪例、武科、省察、封赠、游寓、物产、游尝、祥异,计28门,约二万二千字。其中所记该镇于明万历间因布市而兴,述布市之盛,对于研究上海市镇与棉织业史颇有价值。
明代江苏乡镇志尚未见到篇幅有超过二十卷的,但清代江苏乡镇志超过二十卷者并不少见。如嘉庆《同里志》就有二十四卷首一卷,道光《元和唯亭志》就有二十卷首末各一卷,宣统《信义志稿》就有二十一卷首末各一卷。与明代乡镇志相较,清代江苏乡镇志在内容上又有明显进步。如翁广平纂道光《平望志》十八卷首一卷,分四十七目,附五小目。卷首包括宸翰、凡例附问答、旧序、图。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通过对景物、水泉、乡都图圩、土产、街坊、塘路、桥梁、急遁铺、亲报房、水栅、凉亭等具体记述,从而全面而深刻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
民国乡镇志与清代乡镇志相较,不仅门目有所更易,而且纳入许多新内容。如奚铮纂民国《无锡富安乡志》二十八卷首一卷,约三十万字。卷一区域、决策、自治团体、村落户口,卷二田赋、亩数、粮额,卷三山水,卷四物产,卷五风俗,卷六科举,卷七学校,卷八宦望,卷九忠节,卷十孝友,卷十一孝行,卷十二列女,卷十三善举,卷十四交通、电话、邮政、轮船、区乡道,卷十五兵防,卷十六古迹,卷十七祠墓,卷十八宗教,卷十九隐逸,卷二十儒林,卷二十一文苑,卷二十二耆硕,卷二十三寿征,卷二十四著述,卷二十五艺术,卷二十六流寓,卷二十七祥异,卷二十八杂著,卷首有序,卷宋有跋,是一部内容齐备和地方、时代特色鲜明的佳作。
二、理论举要
自明代以来,江苏学界对乡镇志研究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在清代,许多学者不仅参与乡镇志编纂实践,而且还涉足乡镇志理论研究。民国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期,彼时研究者视野广阔,观点新颖。明代表人物有归有光,清代表人物有阮元、缪荃孙,民国代表人物有王謇。本文除引用江苏乡镇志序跋、凡例外,还酌引寓外学者归有光(苏州昆山人)有关乡镇志文章。
(一)观念论
1.起源说
有的认为,乡镇志源于南宋《澉水志》。如清乾隆《南翔镇志·凡例》曰:“郡县俱有志。宋绍定间,常棠著《澉浦志》,此里志之权舆也。”此中所言“澉浦”即指“澉水”,所言“里志”即指乡镇志。清张树福认为,乡镇志源于北宋梅尧臣《青龙杂志》。他说:“唐天宝五载,青龙置镇。宋设监镇,以理盐鹾。梅尧臣撰《青龙杂志》,事在绍定前,则镇志有志当断自青龙始。”(张树福《黄渡镇志自序》,咸丰《黄渡镇志》卷首)民国王謇认为,镇志源于南宋《澉水志》,他说:“初,未尝就一镇一乡之地作志乘以彰之也。自宋绍定五年监澉浦镇税罗叔韶使常棠作《澉水志》……为镇志之滥觞,亦地乘之典刑。”(王謇《相城小志序》,民国《相城小志》卷首)
2.乡镇志与郡邑志关系说
清阮元认为,乡镇志编修有助于郡县志编修。他在《扬州北湖小志序》说:北湖“地出灵秀,特藉孝廉之笔以传斯地之事也。使各郡县数十里中,皆有一人载笔以志其事,则郡县之志不劳而成矣。”清谭天成认为,编修一统志、郡邑志的资料根基在于乡村志,他在道光《双凤里志序》说:“昔眉山苏氏撰族谱,有各记各支之说。以见闻近则考核易,记载乃得精且详。汇而合之,即全谱所由成也,地志之书亦然矣。下至广大,无非郡县所积,郡县又非乡里所积。一乡之志成,则州郡志基于此。循而省志、一统志,胥不外此矣。”民国殷由莘认为,编纂乡镇志同编纂省县志宗旨一样,皆在用以稽考和取鉴。他说:“一地有一地之山川、人物,以及风俗、掌故等。若无人为之搜集记载,代远年湮,而后势必漫无稽考,将何以发潜阐幽、奖善惩恶乎?是以志乘尚焉。夫省有省志,县有县志,即一隅之地一乡一镇亦当有志明已。”(殷由莘《巴溪志序》,民国《巴溪志》卷首)民国万以增认为,乡镇志与郡邑志是相辅相成关系。他说:“国有志,省有志,县有志,下至一市一乡莫不有志。志之范围小大虽殊,所以纪文献而资掌故则故一也。方苏浙等省同时修志,并督促各属县举行修志,以为省志之基础,而各属县又刺取各市乡志以为县志之预备。”(万以增《章练小志序》,民国《章练小志》卷首)
(二)编纂论
1.观念说
明归有光首先论及乡镇志编纂观念问题。他认为,编修乡镇志是文人学士敬乡报国的应有之义。他论安徽《汊口志》编修意义曰:“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归有光安徽《汊口志序》,归有光著《震川集》卷2)有的清代乡镇志编纂者继承明归有光,也认为编修乡镇志是文人学士敬乡报国的应有之义。如嘉庆《方泰志·发凡》论乡贤与修乡镇志必要性曰:“学者惟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此镇志之所以不可不作也。”
2.宗旨说
清王晦认为,村志编修旨在弥补郡邑志之不足。他论《紫堤村志》编修宗旨曰:“乡城皆王土也,然村迹入县志则已略,入府志则尤略。以略始者,久而必遗,况地兼二郡二邑。如紫堤者,安所得汇各乘而详观之,此村志之所由作也。”(王晦康熙《紫堤村志序》,咸丰《紫堤村志》卷首原序)民国杜纲认为,编修乡志旨在存史。他说:“一统者,一乡之积也。重一乡者,重一统也。今自一统而省而府而邑莫不有志,而乡之志绝少,故里闬事多湮没不传。虽有见于邑志者,亦阙略不详。不知一乡略即一邑略,一邑略即一府略,上而至于一省一统亦无不尽略。”(杜纲《菉溪志序》,民国《菉溪志》卷首)
3.人才说
清阮元认为,在一般乡镇中,皆缺乏热心乡土文献的修志人才。故他在拜读焦里堂《北湖小志》后曾慨叹曰:“使各郡县数十里中皆有一人载笔,以志其事,则郡县之志不劳而成矣。亟索其稿栞于板,以贻乡人观览,以待长官采摘焉。”(阮元《扬州北湖小志序》,嘉庆《北湖小志》卷首)阮氏此说大抵符合历史实际。清缪荃孙认为,乡镇志编纂者当是“笃学好古之士”。他说:“姚惜抱先生云:凡邑皆有笃学好古之士,考纪其实,互相考订,天下地志何患不善?……至于镇志,地方不过十余里,学人名士朝夕相聚,治事之疏密,植品之媺恶,闻见皆真,网罗益富……赵君仲宣墨守家学,富有藏书,仰承先人之志,重辑是编,成书二十一卷。原原本本,殚见治闻,姚先生所谓笃学好古之士也。”(缪荃孙《宣统重修信义志序》,缪荃孙著《艺风堂文漫存·辛壬稿》卷2)民国郭绍裘认为,编修乡村志得有“博古通今”之人。他说:“志乘之作与史例同,大而一邑,小而一乡,有待博古通今之士为之表彰者多矣。”(郭绍裘《木渎小志序》,民国《木渎小志》卷首)
4.体例说
清至民国,江苏方志学界对乡镇志体例问题的见解可归纳为三种。有的认为,乡镇志体例全同于郡县志。如光绪《黎里续志·凡例》曰:“里志与县志、府志体例悉同。”故有人主张,编纂乡镇志体例当从郡县志。如光绪《光福志·凡例》述本志编纂体例曰:“是镇原郡县分区,体例当从郡县志。”民国《黄埭志·凡例》亦曰:黄埭“今称乡者,以乡为县治分区,体例当从县志。”有的认为,编修乡镇志体例略同于郡县县志。如道光《黄溪志·凡例》曰:本志“为一乡之志,其体例略仿郡邑志。”有的认为,乡镇志体例不同于郡县志。如嘉庆《黎里志·凡例》曰:“志书旧有乡都鄙圩、户口、丁田、赋役之类,今不备采,未敢上拟于县志也。”民国《王家营志·凡例》对于乡镇志与郡县志体例不同问题说得更为明晰。其文曰:“乡镇小志与县志不尽同符。按目以求,则胶而难通,故民赋不载,贡举不载。秩官分入军警,艺文附见人物。亦有在县志为子目,而在本书则特立专门。如警卫示乡治之本原,职业、交通著民生之惨舒,礼俗、宗教见方隅之习尚,县志综贯全邑,势有不该。镇志断地立限,法宜详记,以资考镜。至如建置、河渠、军政、学校、人物、古迹、杂记诸目,以方县志,虽广局有殊,标揭不二。殿以叙传,则私著之恒规,所由与官书异也。”“全同”说不足为训,“略同”说和“不同”说皆有可取之处。
5.详略说
于树滋认为,乡村志叙事必须详于县志。他在《瓜洲续志序》中叙事曰:“昔德清俞曲园先生有言:‘镇志详于县志,县志详于府志,府志详于通志,以备采择。’树滋悉本此旨。”自晚清始,江苏修志界对乡镇志叙事要求则更为明确。如光绪《罗店镇志·凡例》述详略把握曰:“志体贵简要,而里志则不厌其详。况是志原非定本,详者可以待删,一或失收,后将欲考无从矣。与其失之漏,何如失之芜。”民国《月浦里志·凡例》亦曰:“志体贵简要,而里志则不厌求详。”
(三)文本说
1.取名说
吴熙认为,乡村志取名既要避免与他志相同,更要讲究名实相符。他论《泰伯梅里志》取名曰:本志初稿“题曰《锡山梅里志》。志例言因吴江、常熟均有梅里,特冠‘锡山’以别之,所见未免迂浅。古来地志之书名同代异例不避。易锡山非梅里所有,又非古今县名。举以名书,甚属无谓。今据其稿芟芜存实,重加删定,厘为八卷。以泰伯、梅里二乡为权舆,即以名志。”吴氏所言完全在理。
2.性质说
有的认为,乡镇志多为民书。如雍正《平望镇志·凡例》曰:“镇志非官志,体裁不过同里诸君子存其目之所睹,足之所历,以为一镇之文献而已。”有鉴于此,有的当代学者还把“私撰性”视为古代乡镇志的一个基本特点。如有学者说:古代“省府州县之志,都是官修之书,极少有私撰的。但乡镇志却相反,多系私撰而成”。
3.作用说
清沈葵认为,村志可借以保存地方文献,可供编修邑志者采择。他说:“村之有志,所以著一方文献,备郡邑志之采择也。”(沈葵《增修紫堤村志自序》,咸丰《紫堤村志》卷首)民国胡可霭认为,对于乡人来说,乡镇志最具实用价值。他说:“顾或者谓,一统志记载翔实,县府志宏富搜罗,已足供乡人士之研究。乡志奚为哉?殊不知乡者,邑之根荄、国之基础。一统志藏之天府,非尽人所能窥。县府志提要钩玄,又非一丘一壑能纤介之毕具。乡先生在乡言乡,关心民瘼,一旦主乡政,苟鄙乡志而不寓目,是何异采干霄蔽日之木而不察其根荄处,摘星袖云之楼而不审其基础乎。”(胡可霭《无锡富安乡志序》,民国《无锡富安乡志》)胡氏非常在理,迄今仍有借鉴意义。民国陆曾绥认为,乡镇志能培养乡人爱乡爱国思想。他在《钱门塘乡志序》中曰:此志“可使后之生是乡者,援古镜今而有所感愤也,且使各如君之爱其乡,一一辑志成书,以示后进,则某山某水开卷悉而知。各保其疆各兴其业,是即不言爱国而爱国之道存焉也。”
综上所述可知道,自宋始,江苏乡镇志发展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尽管江苏古代乡镇志发展已经赢得出色成就,但其发展春天的真正到来,还是始于上一轮修志开展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据江苏新编《武进县志》载:“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五年,该县已编纂铅印乡镇志达六十六种之多。”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江苏乡镇志更是蓬勃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前乡镇志发展历史问题一直未被学界所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就号召说:要“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在当下江苏,以实施“名镇志”“名村志”工程为龙头的乡镇志发展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乡镇志发展历史的研究,从中总结出有益经验,以促进新时代乡镇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单位:种
|
南京 |
苏州 |
松江 |
扬州 |
无锡 |
盐城 |
镇江 |
南通 |
淮阴 |
常州 |
徐州 |
合计 |
宋 |
|
|
|
2 |
|
|
|
|
|
|
|
2 |
元 |
|
|
|
|
|
|
|
|
|
|
|
|
明 |
1 |
8 |
14 |
|
1 |
3 |
4 |
|
|
1 |
|
32 |
清 |
6 |
64 |
91 |
8 |
8 |
6 |
2 |
4 |
2 |
|
|
191 |
民国 |
3 |
20 |
11 |
4 |
1 |
|
|
|
1 |
|
|
40 |
合计 |
10 |
92 |
118 |
12 |
10 |
9 |
6 |
4 |
3 |
1 |
|
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