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志鉴园地 > 年鉴论坛 > 正文内容

谈年鉴编辑的意识

作者:《广西地方志》    发布时间:2019-11-12 08:50    来源:《广西地方志》

在新生事物不断出现的今天,年鉴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出版物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生存价值,也因此年鉴在中国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中国年鉴界对于年鉴各方面的理论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甚至对于年鉴的性质和定位也是各持己见,无论如何年鉴是出版物的一种是毫无疑义的,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年鉴的编辑工作就必须要遵循出版物编辑工作的基本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编好年鉴、编出精品年鉴,也才能谈年鉴创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年鉴的编辑工作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近些年来年鉴的总体质量令人担忧。近年来,部分年鉴出现质量下滑现象,“2006年,中央级年鉴的优秀率仅为26.67%,低于当年的平均优秀率29.28%;不合格率达20%,接近当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省级年鉴的优秀率为36.36%,略高于当年的平均优秀率29.28%;不合格率高达45.46%,远高于当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1]通常情况下,书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有两道防线,即编辑工作、校对工作。编辑以作者原稿为对象,以加工、整理、审读为手段,消灭书稿中的差错;校对是对发排后、印制前的文稿把控。因此,提高年鉴编辑综合能力素养,是提高年鉴整体质量的关键。我们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年鉴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年鉴编辑的主体意识

编辑主体意识在编辑活动中起着统率作用,离开了编辑主体意识,编辑行为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机械操作。[2]编辑是出版工作的中心,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普遍开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中国年鉴出版行业的编辑地位形成冲击。编辑主体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受到极大的影响。

(一)新时期编辑主体意识受到的冲击

1.年鉴编辑机构改革对编辑主体意识的冲击

近些年来的机构改革使多数年鉴编辑出版单位变为政府机关的直属单位,大部分年鉴编辑也随之变成公务员。绝大多数稿件是由相关政府机关单位提供,稿件进入年鉴编辑出版单位之前已经过撰稿单位层层把关,于是在有的人眼里,年鉴编辑工作成了所谓的“资料整理”,年鉴编辑成了可有可无的职业,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识字就能做年鉴编辑”,年鉴编辑根本不需要花费精力提高自身素质。年鉴编辑的公务员身份使其不需参与出版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使部分从事年鉴编辑人员并不具备国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责任编辑资格更是无从谈起。年鉴主编大多是由部门行政领导担任,做具体工作的编辑人员难免不会出现机关单位中“一把手负全责”的思想观念,对自己做责任编辑的文稿应付了事,认为前有撰稿单位撰稿人负文责,后有副主编、主编负总责,责任编辑应负的责任微不足道。如此观念意识下,责任编辑的工作就是做一下稿件归类,校对一下内容有无错误,根本不需要专业技能。有这样工作思想的误导,编辑文稿必须的“推敲”“编辑权”无从谈起,年鉴的编纂质量毫无保障。

2.年鉴编辑工作程序相对稳定对编辑主体意识的冲击

作为年鉴基本内容结构体系的年鉴框架一经建立相对稳定,编辑人员减少了“选题策划”工作的主动性。提供年鉴稿件的各行各业机关单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相对稳定的,编辑人员减少了“组稿约稿”的主动性。各撰稿单位提供的年鉴稿件基本内容大多也是相对稳定,变化的是事件、数据、人物等要素,编辑人员又减少了“内容创新”的主动性。市场经济中年鉴的设计、排版、装帧工作经常外包给相关单位,年鉴编辑人员参与甚少,编辑人员又减少了“外观创新”的主动性。如此,在传统的年鉴编辑工作程序中,编辑人员主动参与工作环节不多,如主观上稍有懈怠,不免会在具体工作中丧失主体意识。

(二)强化年鉴编辑的主体意识

1.编辑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正确认识年鉴编辑工作

年鉴并不是“官书”,而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权威的资料性工具书。编辑年鉴“有益当代、功在后世”,每个年鉴工作者都应具备此种历史责任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做好年鉴编纂工作。

2.要建立开放式的年鉴编辑工作程序,使每位编辑人员都能参与主动其中

年鉴编辑人员不能成为年鉴编纂工作的“旁观者”,也不能对稿件做简单校对的“校对者”,而应成为参与到年鉴成书的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创作者”。

3.不断提高年鉴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

稿件质量不高,如遇到专业水准不高的年鉴编辑,必然会造成年鉴差错百出、质量不保,使年鉴丧失权威性和可信度。孙关龙先生指出,“编校质量是每一位年鉴编辑的基本功。”“年鉴是鉴,是一面镜子,是工具书,是为人们提供标准知识和准确典型的资料的,因此它对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的要求远比其他出版物要高……内容的不真实、不准确,会使年鉴蜕变为文化废品,乃至文化垃圾。”[3]年鉴编辑人员首要做的是一个文化人,要懂学问、做学问、传播学问、坚守学问,要做埋头查据考证、潜心提炼稿件的编辑,才能把年鉴打造成精品。

二、年鉴编辑的团队意识

一部年鉴从撰稿、编辑加工到校对、排版印刷,需要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的参与合作,才能完成最终的出版发行,是真正的“众手成书”。这就要求参与这项“集体项目”的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团队意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强大的团队意识。

(一)撰稿人与编辑的协作

年鉴不是个人作品,年鉴稿件大多都是职务作品,记述内容是撰稿人所在单位、所在行业的工作成果。尤其是地方综合年鉴,涉及行业、部门众多,为了保证年鉴的整体质量,必须把好撰稿关。由于年鉴的“被官书”,在整个编辑的重要环节审稿过程中总有一些理不清头绪的问题。初审,在正规的编辑程序中是由责任编辑来完成的,但是由于年鉴的稿件来源的特殊性,往往在稿件提供单位的把关领导与年鉴责任编辑之间推来推去,有时干脆直接由稿件提供单位的把关领导来完成;由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这就直接导致了年鉴稿件的部门总结痕迹过浓等问题的出现。做好撰稿工作,不能将其与编辑工作切割。编辑人员要在审稿、编辑加工环节中,与撰稿人员加强沟通联系,避免稿件中的“部门意识”“行业意识”,使稿件不能成为部门、行业的工作总结,而要全面反映部门、行业的全貌。在某种程度上,年鉴编辑人员与普通书刊编辑有很大不同,要在编辑加工、文字处理方面做更多工作。如地方综合年鉴稿件大多是以各政府机关单位的名义送交年鉴编辑部,退稿情况很少发生;如稿件内容基本可用,就由编辑人员做文字处理。当然,任何编辑也不能脱离作者对稿件做随意处理,因此要在编辑加工中与撰稿人保持密切联系,使稿件既能全面反映情况,又符合年鉴的编撰要求。

(二)编辑人员间的合作

年鉴内设栏目、部类虽相对独立却又相互交叉、密切联系。“由于年鉴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材料、数据难免有交叉,而交叉材料一般又是出于不同作者之手,所以往往潜伏着不少问题。”[4]大多数年鉴在百万字左右,信息容量大,存在交叉问题在所难免。但是,交叉难免,不一致、重复就不应该了。解决这一问题,编辑人员必须形成各种统一认识。对年内的大事、要事要有统一认识,如对2014年3月1日在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的记述,《云南年鉴》(2015)中“大事记”“卫生应急”“昆明市”等多个栏目中单独设条记述;虽记述角度不同,但要求在事件性质、造成人员伤亡情况、案件处理等方面保持一致,否则会极大降低年鉴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当然,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人员间的配合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工作程序上的配合、工作节奏上的协调,甚至在编辑风格上也要在合作中追求更多方面的共识,以使整部年鉴在文体、文风上的统一。

(三)责任编辑与主编、副主编的沟通合作

年鉴是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信息含量大,内容涉及面广。为了便于读者快速寻检和快速参阅,需要统一的问题有很多,如标点符号、计量单位、数字用法和各种专业术语等的使用要统一,记述体例要统一,同一类型条目记述要素、要素顺序等也要统一。而各种“统一”就须要在主编、副主编的统一要求下,编辑人员密切配合来做到步调一致。

三、年鉴编辑的创新意识

年鉴编辑看似每年都在编辑同样的内容,年年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是,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重复。事物一直在发展变化,同一领域每年都会有新变化、新情况。要把年鉴编辑工作变成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做成“生动的重复”。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但已经是不同的草了;花落了明年还会开,但也是完全不同的花了。年鉴界对年鉴创新的理性思考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并意识到编辑创新意识在年鉴创新中的重要性。“年鉴编辑没有创新意识,断然办不成精品;忽略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是导致年鉴多年一个面孔的原因。”“编辑重选题,选题重创新。选题策划和编辑创新的优劣取决于人的努力与感悟。”[5]年鉴作为出版物,是人们出版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人们的精神文化成果。作为年鉴编辑出版工作主体的编辑人员,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年鉴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具有强烈的“年鉴意识”的年鉴编辑人员,才能培养出创新意识。“‘年鉴意识’对年鉴的编撰活动有重要影响,离开年鉴意识,从年鉴的总体设计、选题选材、撰稿到成书加工,都会因无既定的、一致的主张而难以把握,甚至矛盾百出。”[6]对于年鉴编辑人员而言,年鉴意识就包括丰富的知识、强度的年度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年鉴编辑的创新意识是在不断学习和充实中树立起来,“学而创、创而学”是创新的根本途径。以年鉴的基本内容为中心,不断扩充自我的认知领域;保持对社会发展高度关注,精准把握年度发生的大事、要事。如此,我们所编撰的年鉴才能做到“常编常新”,才能与时代同步,精准记录时代、反映时代。

参考文献:

[1]孙关龙.中国年鉴的现状及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A].年鉴论坛(第一辑)[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2.

[2]张保健.编辑误区与编辑主体意识的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78-81.

[3]孙关龙.年鉴创新的又一次检阅———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工作评析[J].年鉴信息与研究,2010,(3).

[4]许家康.许家康集[M].北京:线装书局,2011:61.

[5]杨汉平.年鉴的精品意识与创新意识[J].年鉴信息与研究,1997,(2).

[6] 许家康.许家康集[M].北京:线装书局,2011:55.

(作者:王世伟,云南年鉴社)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