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 志鉴园地 > 年鉴论坛 > 正文内容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忧思与对策

作者:《广西地方志》    发布时间:2020-03-12 09:35    来源:《广西地方志》

近几年来,各类地情资料书编纂出版呈蓬勃发展之势,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重视下,地方综合年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省、地(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编纂陆续启动,且编纂面越来越广,出版数量越来越多,成为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之后的又一大地情资料书籍。一批批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可喜的一面。质量是一切产品的生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地方综合年鉴属于精神文化产品,同样也必须以质量作保障。纵观地方综合年鉴的现状,其编纂质量如何?笔者不敢妄加断言,一概而论,但就手头所掌握的云南、广西、河南、四川、安徽、福建等省、地(市)、县几十部已出版的三级年鉴(主要是县级)抽查来看,其编纂质量不容乐观,令人忧思。主要表现在:

栏目设置模式化。地方综合年鉴的体例和框架结构照搬照套已出版的年鉴现象十分突出,东南西北一个样,寅年卯岁一张脸,以不变应万变,犹如“克隆”出来一般。类目设置无非“特载”、“重要文献”、“大事记”、“百科”、“附录”几个部分。“百科”中,将所辖地区部门(单位)作分目按一般顺序从头一二列入,根本不考虑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的不同,面面俱到,致使分目过多。如某县综合年鉴将“科委”和“科协”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部门分别归入“科技文卫”和“群众团体”两个类目中。如此设置,显得十分单调呆板、生硬,给人以千鉴一面的感觉。

条目名称抽象化。即所取的条目名称缺乏条目内容主题和揭示内容本质意义的特征,形同志书中的章节体。翻开各地综合年鉴(包括省级),专题性条目取名为“督查工作”、“信息工作”、“统战工作”、“其它工作”、“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思想教育”、“宣传教育”、“组织建设”、“自身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学习”等等应有尽有,随处可见。总之,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无论变化与否,事多事少,有无特色,都不漏网,都没有相应的条目。这种包罗万象的做法,要使条目名称不抽象化、概念化可能吗?结果造成编纂出来的年鉴既不利于检索,也不利于组织和规范资料,这是年鉴臃肿的原因之一。如有些部门(单位)提供的稿件其条目名称几年基本不变,内容记述顺序、结构安排也基本不变,唯有变化的是一些数据,编写年鉴犹如填写每年的个人履历表一般。

记述方法总结化。同志书一样,年鉴专题条目的纂写要求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洁、流畅,言必有据,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年鉴供稿者大多是各部门(单位)的秘书、文书,由于受平时所写的工作总结、报告、领导讲话等影响较深,所提供年鉴稿件难以摆脱总结式、报告式、讲话式等官样文章烙印。如某县综合年鉴的“办会工作”一条目记述为“承担全县各类会议的承办工作,严格按照‘一人负责落实,全体协助落实’的要求,把每一个会议的承办工作都落实到个人,办会质量、办会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会务工作进一步走向了规范的轨道”。整个条目既无实质内容,也无明确的主题。又如某省综合年鉴“自身建设”一目的记述为“××省人大常委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下大力气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机关政治学习制度,举办法制讲座,加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的政治、法律知识学习。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创建文明处室’等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增强机关工作人员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中存在诸如上述大量采用背景语、总结语、评论语的例证十分普遍。无形中使一般性、常规性、共性资料淹没了主体性、地方性、时代性、特色性资料,这也是造成年鉴篇幅增大的又一原因。

撰写内容功绩化。关于只写成绩,不记失误、失策这一问题很早就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提醒和作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一现象至今仍然十分普遍。从笔者所收集到的几十部地方综合年鉴普查到的情况看,无论是省级,还是地(市)级、县级,无论是内地文化发达地区,还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地区,在其编纂的年鉴中,记录失误、失策的少之又少,拥有2000多个条目的省综合年鉴其反映失误、失策的条目一般也就5条~6条,拥有1000多个条目的地(市)综合年鉴一般也就3条~4条,县综合年鉴记失误、失策条目更是凤毛鳞角,有不少是一个都没有。难道真的是无失误可写、无失策可记吗?笔者所在有县,曾发生几起诸如向干部群众摊派街道建设集资款、向异地开发扶贫移民收不合理费用、大面积毁坏自然林搞开发等违反政策、法规的行政事件,有一些事件还上了云南电视台的“今日话题”节目。供稿前,县年鉴编辑部曾去电话进行提醒,但这些涉及事件的单位所提供的稿件中仍不见这方面的内容。只写成绩,不记失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人们的观念问题,认识问题。长此下去,我们编纂出的年鉴变成党政各部门纯粹的“功绩簿”,只起到将政绩公布于众的作用而已,当然也就无“鉴”可言。

此外,地方综合年鉴还存在选材不精、实用性不够、出版时间普遍偏晚以及逻辑性不强、章法混乱等问题。

只要善于发现和纠正编纂中的不足和错误,牢牢把握年鉴编纂质量关,才能编纂出让社会接受让读者满意的年鉴。这是每一位年鉴编纂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风范。针对地方综合年鉴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提高编纂质量谈点看法。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年鉴编纂质量关系到年鉴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编纂者,不要持交差了事的态度,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要充分认识编纂质量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年鉴的编纂工作,力求编纂出观点正确,资料翔实,记述准确,体例严谨,时代感强,地方特点突出的年鉴。

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地方综合年鉴属“官书”,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绩这是主要的,但不应以此为借口而忽视对失误和失策的记述。年鉴的落脚点为“鉴”,“鉴”有“镜子”、“借鉴”含义,编纂目的是记录历史,指导现实。所谓“借鉴”既要吸取成功的做法,也要吸取失误或失败的教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的实质和核心,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是单一的历史,其历史进程是在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的不断斗争中呈波浪式前进的,一个政党,一个阶级,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团体,无论其如何先进,如何英明,都不可能永远正确,呈一帆风顺发展。只记成功之举不记失误之处,作为记一方地情资料的年鉴就算不上完善的年鉴,这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误或失策也是一种收获,正如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来得快。”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溢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客观公正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是努力提高编纂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年鉴编纂的主体工作是编辑工作,而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文字工作,编辑人员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年鉴的编纂质量。编纂年鉴人才是关键。作为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训练,开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思维习惯,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和文字能力。那种把编辑工作说成是“剪刀加糨糊”的说法和认为“只要是识字的人就能当编辑”的观点是错误的。目前,年鉴编辑队伍(主要是县级)由于稳定性不够,培训、学习机会不多,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年鉴事业的向前发展。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多途径、多渠道、多办法地对编纂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编纂队伍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在编纂具体一部年鉴中,主编是关键,有什么样的主编就会出什么样的年鉴,必须做好主编的选配工作。主编的选配,要改变那种以行政领导挂名担任而不切实承担相应职责的名不符实的做法,要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要素综合考虑,选择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人担任。作为主编,不要把“主编”这一名称仅仅看成一种“名头”或“名誉”,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一种责任,一个苦差事,切实承担自己的职责,必须做到统揽全书、全面规划、科学安排。

四是要对年鉴栏目、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和科学安排。地方综合年鉴不同于志书、专著等其他书籍,它是连续性地情资料出版物,它与期刊有一些相似之处,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时间性等特点。但它又不等同于期刊,其主体栏目、内容范围、发行对象等相对稳定。栏目策划如何,内容安排怎样,关系到年鉴的生机活力。在进行年鉴的栏目策划和内容安排时,我们要在保持其固有的稳定性前提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当借鉴和吸收期刊的一些做法,尽量多设置一些时代特点强、地方特色浓且有较好的实用性的栏目。在内容安排上,要尽量避免总是围着地方几个主要党政领导转的做法,要面向广大社会,多纳入一些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内容以及读者迫切需要的内容,力求使编出来的综合年鉴在保持基本“骨架”的基础上,每卷都以一个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展现,这样编出的年鉴才能得到广大社会的接纳,才能实现让年鉴走向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在栏目设计和内容安排方面,很多地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做法。如《富宁年鉴》(2002卷),该卷针对年度特点,设置“专记”,以本县年内发生的百年不遇的“7·3”和“8·25”两次特大洪灾作专题系统记述。根据时代特点,设“外地人在富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反映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外地人各自在富宁的工作、生活情况。为勉励先进,专设“人物简介”栏,以简介的形式反映受省委、省政府以上表彰的人物。《富宁年鉴》(2003卷),针对富宁外地汉族干部多,而富宁又是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差异大的特点,为使外地干部更好地了解富宁各少数民族的人情风俗,使其在进行基层工作中避免因风俗习惯问题而产生误会,该卷设置了“入乡随俗”栏,系统记述了本县各少数民族的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为便于人们到富宁投资、经商,该鉴又设置了“为您服务”栏,收录了“富宁县投资优惠政策”、“富宁县集市一览表”、“富宁县制造业产品一览表”和“富宁县客运一览表”等内容。为与2002卷有个照应,2003年卷还设置了“富宁人在海外”栏目,反映富宁籍人在海外的基本情况。此外,《富宁年鉴》(2003卷)还设置了“卷外拾零”栏目,内容灵活反映一些零散的且既有资料保存价值的艺文、历史事件等地情资料。在编纂2004年卷中,《富宁年鉴》编辑部还针对本县20世纪50年代南下干部到富宁工作和20世纪60年代天津知青到富宁支边较多情况,计划设置相关栏目系统反映。

五是对入鉴资料进行严格筛选。“实、精、新”是入鉴资料的基本要求,在编写年鉴时要按照这一要求对资料进行严格筛选。面对各部门(单位)交来的繁纷复杂的年鉴稿件,力戒采取来者必登,放到篮子都是菜的不负责的做法,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料驾驭能力,在组稿、审稿时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资料鉴别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剔除那些普遍性、机械性、一般性、常规性、繁琐性和无实在意义的资料,使社会进程中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新措施、新经验、新问题在年鉴中能完善、准确、清晰地得到反映和体现。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2005年第1期